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到 2 0 2 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 ,这主要是看绝大多数农民的变化。基于我国独特的国情 ,“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必须选择切实有效的发展路径。一、切实更新观念 ,在“三农”之外谋求解决“三农”问题之道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首要途径 ,笔者认为当推“工业化” ,即农村人口就业的非农产业化 ,或称“农民的非农产业化” ,也就是多数以至绝大多数农民 (80 %以上 )最终都能在非农产业 (工业、服务业等 )中获得稳定的就业。说到底 ,中国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73%,从城镇流出的占27%,也就是说,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接近9000万,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  相似文献   

3.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减少农民。因为,在农村人均耕地水平较低的约束条件下,庞大的农民群体滞留在农业产业之中是无法富裕的,农民自发性的外出打工行为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非农领域里,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奠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的非农产业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与农民职业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民职业转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和必然要求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农民问题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基本内涵是减少农民数量即使农民跳出“农门”,实现职业转化。这也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是我国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农民职业转化,从根本上说,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改变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农业小生产为基础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价值观念等,实现向产业化、商品化…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特殊群体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城市社会。他们数量庞大,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他们却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没有起码的劳动福利保障,长期以来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大门之外,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他们就是农民工,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劳动者,是城市中一群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6.
富裕农民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发展适应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产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但是,必须清楚的是,小城镇本身只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载体和“平台”,衡量小城镇建设水平和成效,应该以为农民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吸纳了多少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多少非农收入为标准。小城镇建设规模的大小也应该以此为依据。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又片面追求规模和气派,势必将人为地抬高农民进城的“门槛”,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这实际上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目前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中出…  相似文献   

7.
以城镇建设为契机 促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当然也是农民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根本出路。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才能为农民就业开辟更好的空间和载体,为土地流转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条件。目前,我国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01年底统计,中国城镇化率为37.7%,城镇人口达到4.81亿,城市662个、镇20358个。而粮食主产省城镇发展水平整体上看,远远低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必须…  相似文献   

8.
《云南农村经济》2008,(2):101-104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就业,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但已流人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  相似文献   

9.
非农化进程中从事非农职业农民的从业时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表明:非农化进程中农民从事某一工作的时间和从事非农工作的总时间较长,并且转换工作次数较少,由此可知我国从事非农职业农民的流动性并不强。农民工作稳定在非农化进程中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进一步关注如何使这些农民真正转换身份成为市民并向高声望职业流动。除了改革相关制度为他们创造好的就业环境外,让他们具有向上流动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指的是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具有“农村人”和“城市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1.2亿,其中从乡村流出的占73%,从城镇流出的占27%,也就是说,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接近9000万,并且规模还有持续增大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出现并迅速走向大规模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这种人口迁徙也是符合我国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的。中国城市化的任务,不仅是要把几亿农业劳动者转变为非农…  相似文献   

11.
程怀儒 《南方农村》2009,25(6):32-35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的头等大事,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众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观点,而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将沉积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的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级政府做好大量工作,努力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加快农村工业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增强农民的就业适应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的长期问题不是农产品的“剩余”,而是农产品的“短缺”。在这农产品“短缺”的背后,不是农民的“短缺”,而恰恰是农民的“剩余”。农产品短缺与农民剩余是中国农业、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性制约。逐步缓解乃至最终解决这两大制约就构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鸣  魏一 《农村经济》2003,(5):63-65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 ,并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而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关键因素。而且 ,农民劳动力也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对城市发展已经做出并正在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一些不完善的制度安排的原因 ,使得农村想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并不能走得出去、工作得好、生活得安心 ,成为了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人。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非农产业与农业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城镇化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农民进城 城乡双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5.
被征地农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他们正处在从农业劳动向非农职业转化的中间地带,相关制度、政策及保障条件都非常薄弱,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尽快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和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昌吉市为例主要探讨新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3月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共同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为“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非农产业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对农村居民减贫、增加非农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增加资金向农村的流动和促进农村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没有缩小,而是继续扩大。本文分析其原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又是农民增收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当前,全国有5800万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我省农村年均人平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还有86万户411.2万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党和政府的首要问题。要使这一问题更好地得到解决,在宏观的政策层面上和微观的操作上,主要应做到“两减两加两提高”。一、减轻农村就业压力,加快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实行的是分割的城乡二元经济,农村人口占了约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综合发展,这一目标触及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中的两难问题:农业自身的特点和家庭的天然功能决定了农业最适合于家庭经营,要提高农业生产率受耕地资源限制必须使大批农民由农业进入非农产业;非农产业的产业结构特点则要求弱化论理亲缘关系,突出经济关系的刺激和约束作用。组织机制如何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使农民在有效选择中完成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转化,如何使进入非农产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退保:制度缺失与重新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现象:农民工养老保险低参保率与高退保率 城市农民工是指从农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城市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背景的必然产物。在我国,为城市农民工办理养老保险被视为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进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时至今日,却出现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而退保率升高的现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约为1.2亿人,进城农民工约1亿人,跨省就业的农民工约6000万人。在这个庞大的人群中,养老保险的总体参保率仅为15%。在我国农民工整体参保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退保率却在逐年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