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中首次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未将"利得"与"损失"作为会计要素,而是体现在"利润"与"所有者权益"要素中.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实施细则没有明确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其相关内容分布于收入、扣除,资产的税务处理等条款中.下面分析比较有关利得与损失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相似文献   

2.
正一、利得和损失的内涵自我国早在2006年就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引入到了会计准则中,按照2006年《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很容易与收入和费用的概念混淆,他们最  相似文献   

3.
罗兰 《会计师》2021,(7):3-4
近几年来,财政部几番修订会计准则,其亮点之一就是新增了"其他综合收益"权益类科目,用于专门核算混杂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中的"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由于利得与损失往往是企业"非日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情况较为复杂,那么,在新会计准则下,到底哪些利得与损失应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到底哪些利得与损失实质上是一种潜在的损益项目?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对这些问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在利润表中增设"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两个项目,同时在正式记录中,用"其他综合收益"核算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后的净额.上面表述中,损益指的是当期净利润.由此,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记入当期净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记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利得和损失.两类利得和损失根据实现原则加以区分,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记入当期净利润,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记入其他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5.
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并将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和损失,通常通过“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来核算。  相似文献   

6.
虽然新会计准则中提出了有关利得与损失的概念,但是并没有在会计核算中对其进行明确的要素属性界定。应当对利得与损失这两部分的不同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对损益与所有者应当分清其权益的界定。文章概括了利得与损失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其在会计核算要素属性上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一、国外财务报告体系的改革思路1.财务业绩报告的改进。英国ASB在1993年10月发表的"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通过两份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分别为传统的"损益表"和新增的"全部确认利得或损失表"。损益表仍然是基本的财务报表,全部确认利得或损失表也是基本的财务报表,它不同于损益表,首先在于它能报告企业的全部财务业绩,而把那些本期绕过损益表而直接过"准备"使股东基金发生变化的与股东交易无关的项目集中到一起。所以,它包括当期的利润或亏损连同应归属于所有者权益在准备项目中已确认的所有其他利得或损失。这份报表并不反映在前期确认已实现的利得,也不涉及准备项目之间的变换,后者应继续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说明。对  相似文献   

8.
姜琳敏  朱学义 《会计师》2010,(11):28-29
<正>财政部于2009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七条中明确指出,企业应当在利润表"每股收益"项下增列"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在报告期间内的全部收益。本文对"其他综合收益"内容进行了解剖,并对其包含的具体列报内容进行分析。"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的是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企业编制利润表后,应当在附注中详细披露其他综合收益各项目及其所得税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综合收益"的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相似文献   

10.
于2006年,我国首次在会计准则体系中引入了“利得”与“损失”这两个概念,体现出与国际上的会计惯例相趋同的精神.然而,新会计准则仅仅是对两者的定义进行了阐述,尚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改进.文章首先对利得与损失进行了国际比较,然后探讨了我国存在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孟娟 《会计师》2010,(1):17-18
<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会计要素,其中损益要素各国差异较大。而引起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是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报告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对企业财务业绩有益的决策,也符合决策有用观对企业提出的披露全面会计信息的要求。我国在2006年的新准则中,首次正式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创造性地将之作为利润的子要素。从国际视角看,这既是与国际趋同的一个表现,但同时又具有典型的中  相似文献   

12.
影响企业利润的“新会计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使利润增加的"新会计准则" 1.新"债务重组"准则规定: (1)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例如,应付债务金额为400万元,豁免120万元,用现金归还280万元,则债务人将取得债务重组利得120万元,增加当期利润120万元.  相似文献   

13.
浅议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的运用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再确认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处置时计入"投资收益",所有的这些都体  相似文献   

14.
会计要素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损益要素各国相差较大.利得和损失是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损益要素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和报告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当期交易或事项在财务上的影响,有助于管理当局做出对企业财务业绩有益的决策,也符合决策有用观对企业提出的披露全面会计信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债券的投资收益来自2个方面:一是利息收益,二是资本利得.债券的利息收益在债券发行时就已确定,除了保值贴补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以外,债券的利息收入不会改变,投资者在购买债券前就可得知.债券投资的资本利得是指债券买入价与卖出价或买入价与到期偿还额之间的差额.同股票的资本利得一样,债券的资本利得可正可负,当卖出价或偿还额高于买入价时,资本利得为正,这就是资本收益;当卖出价或偿还额低于买入价时,资本利得为负,此时可称为资本损失.投资者可以在债券到期时将持有的债券兑现或是利用债券市场价格的变动低买高卖从中取得资本收益,当然,也有可能遭受资本损失.  相似文献   

16.
自我国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后,企业的利润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润表的理念变化、计量变化、列报变化以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内涵变化等。在分析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利润表时,我们要在经常性收益与非经常性收益、已确认已实现收益与已确认未实现收益、计入损益的利得和损失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几个方面多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新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调整、会计计量基础的变化上,主要是“直接计入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即主要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相似文献   

18.
由于债务重组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快速的做出账务处理。本文认为,债务重组的本质是以"物"抵"债",在重组中,债务人会取得债务重组利得和转让损益,债权人会确认债务重组损失,只要掌握其本质,就能快速解题。  相似文献   

19.
会计这门经济学科是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已暴露出现行会计计量弊端,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进一步完善、推动会计理论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会计界必然面对的问题。本文对现行会计计量存在的会计计量本质是价值,而不是价格,不考虑会计计量时点性、资产价值属性,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合并报表是否具有合理性、合法性,资产持续期间计提折旧或者摊销,商誉持续期间具有不可计性,实收资本不等于股本,价值变动形成利得或者损失,会计信息面临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等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9月1日起,《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开始施行了。人们普遍关注:《办法》新在何处、其修订实施后潜在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于广大的纳税人而言是"利好消息"抑或"坏消息"?《办法》明确界定了企业财产损失及其分类,增加了征税的透明度,使纳税人的财产损失扣得明白、被拒得服气;同时,也使纳税人扣除的财产损失明晰化,企业欲再靠"偷梁换柱"或"李代桃僵"转嫁或虚报损失,可能就打错算盘了。《办法》指出:企业发生的各项财产损失,可按财产的性质、申报扣除程序、损失原因等做出不同的分类,并明确了各项损失(如现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