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研究》一九六一年第四期发表了孙尚清同志所写的《试探社会主义社会质的规定性》一文,文中在谈到按劳分配和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时说:按劳分配“……体现着一定形态一定数量的劳动与另一种形态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原则是等价交换,而等价交换原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也通行的、调节商品关系的原则,并且为资产阶级所承认、所利用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按劳分配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的论述只是一种猜想,而明确把按劳分配说成是社会主义原则的是列宁,而斯大林又把按劳分配确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第一次把名尽所能和按劳分配连在一起,从而走向了教条和僵化。作者认为,按劳分配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而且在实践上也与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所要求的等价交换所不容。作者认为,改革传统的分配机制迫在眉睫,走出“怪圈”的出路,就在于从商品经济出发,以按劳付酬机制代替按劳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等价交换与等量劳动互换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并没有达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发展水平,不是完全的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依然存在,而且充分被利用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那么按劳分配以及其他分配方式也就会并存。在此条件下,对按劳分配以及等价交换关系进行研究实为必要。但是,对于这两者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是不够彻底的,这也反映在《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济学界有关按劳分配問題的討論中,对于按劳分配和等价交換的相互关系問題,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但是,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有一种意見认为,按劳分配是等价交换原則在分配領域的延长,按劳分配遵循着(或通行着)等价交換原則,按劳分配領域中保留着等价交換经济关系;有人更說得直截了当些,认为按劳分配的实质是等价交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公平是经济公平的前提,而生产公平的关键在于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下,所谓的分配公平和等价交换都难以立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应该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  相似文献   

6.
南开大学为庆祝建校四十三周年,举行了第五届科学讨论会。该校经济研究所与经济系共同筹备的经济学分会讨论会于1962年11月3日至11日间陆续举行。提交会议的文章共十二篇,其中政治经济学方面有《关于按劳分配的若干问题》(蔡孝箴)、《略论工农业产品等价交换中的几个问题》(贾秀岩)、《关于等价交换的几个问题》(胡梯云)、《社会主义经济效果研究中几个问题》(陈炳富)、《论社会主义农业集休经济的历史作  相似文献   

7.
胡钧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和宣传的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互换"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与等价交换相对立,从而排斥商品交换关系的观点,不能成立。他的这一理论观点,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将按劳分配中的等量劳动交换称之为与商品等价交换是同一原则的"资产阶级权利",是与"旧社会痕迹"相联系的"弊病"。这一观点也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相悖离。胡教授用社会主义"等量劳动互换"本质论,否定我国实质的商品价值关系的存在,断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关系会消亡的科学真理在我国已成为现实。这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胡教授宣称他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党和学界的"极大重视"和认同,是"最突出的创新性见解"和"重要学术贡献",并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我国的改革目标"提供了理论铺垫"、"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也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8.
侯风云 《经济师》1993,(9):39-41
<正>一、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层次 按劳分配规律的要求是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要求应该从两个层次上贯彻执行。第一层次是生产单位之间必须实行“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这一原则是通过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即通过等价交换的原则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只有当生产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花费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得到相应的报酬。任何超出社会必要劳动以外的多余部分不能被社会承认,因而  相似文献   

9.
常青 《经济问题》1993,(8):50-53
一、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要有效地配置资源,又要同时发挥价值规律和比较利益原则的作用。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等价交换,  相似文献   

10.
正确认定和界定营利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表身份与行为准则是这些企业成功转制和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必须把他们同时归结为国家与职工双方利益的代表。要当好双方的代表,首先必须在国家、职工和经营者之间贯彻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原则,同时又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与按要素分配原则一样,按劳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通则,属于初次分配。按劳分配比重的提高的社会经济的自然演进过程,不能刻意追求。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惟是我国的既成事实,同时也基本适合当前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有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的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中,虽然人们对按劳分配的理解正在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而深化,但总的来说,人们还没有脱离把按劳分配仅看成是生产领域中的分配原则这个框框。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1)理论界至今仍把团家或社会看成是分配的主体;(2)对按劳分配的“劳”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劳动的单一因素决定论上,比如虽然否定了以  相似文献   

12.
1.树立市场与非市场的界碑,界定市场运行的空间,避免市场进入失灵区或误区。市场与非市场的界限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而异,在不同国家或某个国家不同时期呈现明显差别。一般而言,市场宜于在富有竞争的通行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中施展才能;反之,在自然垄断的难以贯彻等价交换原则的经济中市场就难以起作用。所以,竞争与等价交换可以作为市场与非市场的两座界碑。按此界碑,再考虑到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社会效应,有必要把社会经济生活划分为3个不同的领域,即市场化领域、半市场领域与非市场领域。凡富于竞争、通行等价交换的产业,都是市场化领…  相似文献   

13.
张亮 《发展研究》2016,(11):4-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从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化的单一“按劳分配”到改革开放以后,以打破平均主义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完善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确立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演变.然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确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改革过程来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关,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并且改革始终围绕按劳分配原则的完善这一主线展开,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改革的核心主题.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经验来看,未来必须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落脚点推进改革,同时正确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以及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才能保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顺利推进以及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国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入手,进行了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收入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体制下名义上按劳分配,实际上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已被彻底打破,逐步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分配方式和分配渠道日益多样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在居民收入普遍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  相似文献   

15.
一年来,经济学界在批判“四人帮”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种种谬论的同时,对按劳分配理论又进行了讨论。现将在北京开的三次按劳分院理论讨论会和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章中涉及到的几个争论问题,简介如下。一、怎样理解按劳分配的两重性第一种意见认为,按劳分配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直接产物,它否定剥削,从而否定一切私有制社会的分配制度。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对于反对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都将起积极作用。但是,按劳分配还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时,曾对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他认为按劳分配将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方式。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在马列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运用按劳分配规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方面进行了几十年的实践和探索。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级工资、岗位工资等多种分配模式对国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究竟哪种工资制度和分配模式对按劳分配原则体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本身就包含有分配机会公平、分配原则公平和分配结果公平的公平性,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文章从完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完善按劳分配的分配依据、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政府调节行为等五个方面强调完善按劳分配,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还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此触发了一场关于按劳分配原则是存是废的争论。最近有些同志撰文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要实行按劳分配,就必须是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必须另择其他分配原则。我认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的分配原则,它的本质特征即它的内核只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而不以公有制经济是按产品或商品的形式进行组织和运行为转移的。后者只能制约按劳分配的非本质方面,即制约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原则是崭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它在过去的私有制社会中是根本不能出现的。按劳分配必须以生产资料属于劳动人民公有为基础,并以生产最后是为了供应劳动人民的需要为前提。所以,按劳分配制度,是随着无产阶级夺得政权和有了公有制经济才诞生的,它随着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推广。按劳分配原则有很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问题,是关系到如何管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自觉地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充分发挥币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就需要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同以往一切私有制截然不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这种公有制由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所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公有制,也不同于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单一的完善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任何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