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为全球银行界值得关注的一项浩大工程,EMV迁移成为近年来国内银行卡业的一个热门话题。EMV规范由Europay,Mastercard,Visa——大国际信用卡组织联合制定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金融支付标准,其目的是为金融IC卡、金融终端、支付系统以及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平台。EMV迁移则是指银行卡由磁条卡向集成电路(IC)卡转移,利用安全性更高的智能IC卡来代替磁卡,以有效防范诸如制作和使用假银行卡、信用卡欺诈、跨国金融诈骗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的金融犯罪。  相似文献   

2.
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简称,它与国内目前普遍使用的磁条卡最根本的区别在于,IC卡增加了一个智能芯片,从而使得IC卡具有以下特性:不可复制、数据存储、智能分析和防篡改。由于具备这些特性,IC卡就比普通的磁条卡能应用于更广泛的支付领域,衍生出更多的应用功能,如脱机消费、小额支付、商户积分等。国际上IC卡支付标准是由VISA、Euro Pay和MasterCard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共同制定的EMV交易标准,并广泛应用于IC卡的各种支付领域,欧美国家已逐步完成了EMV迁移改造。  相似文献   

3.
EMV迁移:无法回避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中国金融家》2005,(8):110-111
作为全球银行界值得关注的一项浩大工程,EMV迁移成为近年来国内银行卡业的一个热门话题。EMV规范是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国际信用卡组织联合制定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金融支付标准,其目的是为金融IC卡、金融终端、支付系统以及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平台。EMV迁移则是指银行卡由磁条卡向集成电路(IC)卡转移,利用安全性更高的智能IC卡来代替磁卡,以有效防范诸如制作和使用假信用卡、信用卡欺诈、跨国金融诈骗等各种高科技手段的金融犯罪。  相似文献   

4.
银行卡EMV迁移,是指银行卡从磁条卡向符合EMV标准的IC芯片卡转变,或由非EMV标准IC卡向与EMV标准兼容的方向转变。PBOC借贷记标准规范,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于EMV Leve12/Leve11之上的金融IC卡规范,是与VIS(VISA金融IC卡规范)和MCHIP(万事达卡金融IC卡规范)并肩的EMV产品规范。PBOC迁移将成为全球背景下EMV迁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中国金融电脑》2012,(6):95-95
由国际智能卡协会联盟(ISCAN)和《卡技术与安全》全力打造的“2012世界IC卡高峰论坛”将于2012年7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将展开主题报告与分论坛讨论,探讨IC卡领域各种最新、最主流应用(EMV迁移、金融社保、移动支付)平台与开发技术等话题。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EMV规范是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支付应用标准,其推出的目的是在Ic卡支付系统中建立卡片和终端之间统一的互通互用的标准平台。在由三大组织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由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中,IC卡中的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能大大提高银行卡支付的安全性,减少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7.
宋莹 《中国信用卡》2005,(10):76-76
8月29日,世界领先的微处理器卡片供应商雅斯拓公司宣布,其Palmera智能卡产品率先通过《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05版)的标准测试,获得由中国银行卡检测中心颁发的检测合格证书,同时完全兼容国际EMV2000标准。雅斯拓公司此次通过认证的Palmera产品,可同时支持VISA、MasterCard、JCB以及其他中国现有EMV应用。  相似文献   

8.
EMV迁移简介EMV规范是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个国际银行卡组织联合制定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目的是为金融IC卡、金融终端、支付系统及金融机构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平台,正式  相似文献   

9.
EMV标准是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Eumpay、MasterCard和VISA共同发起制定的智能IC卡支付应用标准。EMV规范的实施对于成员银行改善银行卡的受理环境、降低信用卡在国际商务应用中的风险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EMV迁移是银行卡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进入5月以来,有关银行卡的展览、论坛接连开场。5月12日第十届中国国际智能卡博览会暨第五届中国(北京)RFID国际峰会召开;5月28日世界IC卡高峰论坛开幕;5月29~51日,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智能标签(RFID)与智能卡展览会暨用户大会及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专用支付终端设备与技术展览会及应用大会启动。RFID、银行卡EMV迁移、非接触式支付以及银行卡的多领域应用话题高频次出现在各论坛及展会现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用卡》2008,(8):77-77
近日,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了IC卡新产品的研发,并通过了银行卡检测中心的测试。这些产品包括CFIC-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2.0电子钱包/存折IC卡、CDCE-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PBOC2.0借记/贷记(支持小额支付)IC卡和CQPC-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非接触式IC卡支付卡。中钞信用卡的新产品已经为EMV迁移做好了准备,具备一卡多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EMV规范是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支付应用标准,其推出的目的是在IC卡支付系统中建立卡片和终端之间统一的互通互用的标准平台。在由三大组织共同发起制定的银行卡由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中,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  相似文献   

13.
一、EMV迁移的背景EMV标准是从磁条卡向智能IC卡转移的技术标准。此标准要求智能IC卡中的CPU芯片具有独立运算、加解密和存储能力。目前,EMV标准已从EMV96升级到EMV2000。这场促使全球银行卡由磁条卡向智能IC卡过渡的银行卡革命,被称作IC卡迁移。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各国均要遵循  相似文献   

14.
EMV规范是由Europay、Master Card、VISA三个国际银行卡组织联合制定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的金融支付标准。随着技术发展、EMV标准的完善及国际EMV迁移计划的实施,银行磁条卡向IC卡的迁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在对实施EMV迁移的现实意义以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实施原则、实施步骤、成本问题、业务模式、和行业规范等方面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银行卡EMV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一期的《金融IC卡发展系列报道(一):小小IC卡带动大变局》从IC卡的新功能、新应用、新业务、新商业模式入手,分析了金融IC卡对各大银行、IC卡芯片生产者、增值业务公司、发卡组织、网上第三方支付商,甚至各大电信运营商产生的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这一期从EMV迁移背后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分析产业链中各方的选择博弈。并且对国内EMV迁移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业内简称PBOC2.0),用于指导各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卡由之前所使用的磁条卡向符合全球推行的EMV标准的智能卡转换.近几年,国际上众多国家特别是亚太区及东盟国家,已相继完成EMV的转换,中国作为目前这一区域唯一的非EMV国家,已经成为国际伪卡组织的主要目标,为有效防范银行卡欺诈风险,必须加快金融IC卡的推广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17.
EMV是国际信用卡组织联合制定的全球IC智能卡金融支付应用标准,银行卡的EMV迁移是我国不可回避的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EMV迁移的优势以及目前我国银行卡使用情况,认为一种新的IC复合卡(磁条卡与芯片卡合二为一)将有助于我国银行卡顺利完成迁移,其次介绍了该卡出现的必要性及其构成原理;最后分析了该卡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银行卡作为方便快捷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目前主要有磁条卡和IC卡两种介质,前者和后者相比,由于其技术含量较低,容易被复制而导致欺诈案件发生。因此基于防范银行卡交易欺诈和IC卡多应用的考虑,国际银行卡组织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正在全球实施南磁条卡逐渐向EMV标准IC卡的迁移。我国也先后于1997年12月和2005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1.0》(简称PBOC1.0)及《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2.0》(简称PBOC2.0),奠定了我国银行IC卡应用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融电脑》2014,(10):90-90
2012年初正当国内厂商自主创新的2.4GHz和国际流行的13.56MHz技术谁作为移动支付标准争持不下时,一家国际ATM大客户找到创自公司,希望开发一款能够满足国内外移动支付需要的非接触IC卡阅读器(下称非接模块),提出需要满足EMV CL、WOSA等多个移动支付相关标准;对安全性、可靠性、品质等多方面也提出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未来5到10年,IC卡在银行卡领域的应用是IC卡应用主要的增长点。EMV迁移带给银行的多应用平台,将大大拓展银行卡的应用范围和银行为客户服务的领域。”豹驰智能卡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丹宁对IC卡在银行卡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