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中收购方的动机以及股权转让的市场反应。通过分析1997年到2003年间发生的307次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本文发现收购方收购大量非流通股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时,转让价格相对于账面净资产的溢价较高。市场对股权协议转让有正面的反应,并且公司流通股的超额回报仅当收购方在交易后成为第一大股东时才存在。这说明市场认为只有具有控制权的收购方才能提高公司价值。收购方的控制总体上有利于被收购的上市公司及其流通股股东。  相似文献   

2.
陈青  周伟 《浙江金融》2004,(1):49-51
上市公司收购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收购人可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等三种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其中,要约收购指收购人向目标公司同一类别股东或全体股东发出,约定一段时间后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其所持有股份的意思表示行为.根据法律对要约收购过程中收购人收购义务的差异,要约收购分为全面强制要约收购和部分主动要约收购.要约收购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该制度为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管理层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收购指收购人通过在证券交易所的股份转让活动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通过证券交易所股份转让活动以外的其他合法途径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其获得或者可能获得对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的行为.收购人可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等三种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其中,要约收购指收购人向目标公司同一类别股东或全体股东发出,约定一段时间后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其所持有股份的意思表示行为.根据法律对要约收购过程中收购人收购义务的差异,要约收购分为全面强制要约收购和部分主动要约收购.要约收购制度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该制度为上市公司收购过程中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管理层约束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两则违规案例 案例1:当事人:陈某.经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查明,陈某存在以下违规事实:2016年1月18日,陈某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协议方式转让增持挂牌公司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马茶业)60万股,交易完成后,陈某持股比例由9.64%上升至10.44%.2016年1月19日,陈某再行买入八马茶业241.1万股股份,违反了《非上市公众公众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3条之规定.  相似文献   

5.
在企业价值评估实务中,经常会遇到对企业控制权的价值进行度量的问题.在评估实践中,有些评估人员会考虑控制权溢价,而很多评估人员常常会忽略这一点.那么,企业控制权溢价是否普遍存在?溢价水平有多大?不同行业之间的溢价水平是否一致?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控制权的溢价水平等等?这些都是长期困扰评 估师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控制权的界定、控制权的收益、控制权溢价的度量方法等方面入手,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1998至2012年间的1400多家企业股权协议转让案例的考察,从中选取了76个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案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控制权溢价的若干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笔者希望通过这个研究,能够为资产评估师从事企业控制权价值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股权转让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其产生的各项税收是股权转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股权转让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一起含资产剥离的股权转让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股权转让过程中交易各方的税务处理。一、股权转让案情简介B公司有张某、王某、李某、赵某、周某5个自然人股东(以下简称"张某等人")。2017年9月18日,A公司与张某等人签订《股权及公司资产收购协议》,收购B公司全部资产及股权。  相似文献   

7.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基本情况和交易特征,发现国有收购方的受让比例和实际持股比例均高于非国有收购方,这可能是由于国有收购方受到较强的行政干预,而非国有收购方具有更强烈的投机性动机所致;控制权转移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对转移价格有正面影响,而总股本有负面影响,国有控制权的转移价格较高;股东权益对转移溢价率有负面影响,控制权转移数量有正面影响,新兴行业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溢价率高于传统行业公司.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06~200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根据投资目标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机构投资者独立性对代理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立机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管理层代理成本和控股股东代理成本越低,而非独立机构持股对两类代理成本影响有限。在进一步考虑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后,发现独立机构持股在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情况下更能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表明在此情况下,独立机构对管理层自利行为有更大的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从1997年开始,在国家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等政策的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市场发展迅速,控制权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Putterman(1980)认为,尽管现代公司存在着所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但是现代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始终掌握在股东手中,而且也必须由股东拥有;而Jensen和Mecking(1985)通过研究认为,现代公司的股权分布普遍存在着一两个持股比例较大的大股东.股东们可以采取代理权竞争、敌意收购等接管方式重新获得公司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2.
投资快讯     
《证券导刊》2011,(3):11-14
一周投资信息股权转让华平股份(300074):日前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期与湖北视软就收购湖北视软部分股权及增加注册资本达成合作意向,双方于1月12日签订《股权收购与增资协议》。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合计持有湖北视软53.81%的股权,交易金额4500万元。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0-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本文研究了大股东掏空对公司控制权变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股东掏空程度越高,公司控制权变更倾向越大,股权质押爆仓导致的控制权变更与大股东掏空具有更显著的正向关系,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大股东掏空会通过恶化企业财务状况(降低公司业绩,进而提高融资约束)和提高股权质押动机来影响控制权变更。(3)在民营企业、机构投资持股比例低、高管持股比例低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控制权变更具有更强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先前主要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的文献不同,基于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异质性,考察分析师跟进对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的影响及其企业风险提示信息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整体持股比例随分析师跟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程度因机构投资者类型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风险提示信息的加入会减弱分析师跟进的促进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提示信息产生的持股减弱效应显著改善了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决策是否采纳分析师的跟进意见,既与机构投资者的不同类型有关,也与风险提示信息的决策价值相关,对风险信息的考量有助于异质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治理效果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9-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提升公司ESG表现,并且主要通过促进公司绿色创新、培育公司伦理文化和增强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这三条路径发挥作用;压力抵制型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均有助于提升公司ESG表现,而压力敏感型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持股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不发挥作用;公司ESG表现提升会降低公司融资约束、代理成本和经营风险,提升公司风险承担水平和未来绩效。  相似文献   

16.
关联交易、控制权收益与盈余质量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佟岩  王化成 《会计研究》2007,46(4):75-82
控股股东通常使用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收益(包括私有收益和共享收益)。在不同控制权收益驱使下,关联交易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也完全不同。本文使用2001、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及以下时,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控制权私有收益,结果降低了盈余质量;而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最终提高了盈余质量。  相似文献   

17.
吕兴家 《时代金融》2014,(1Z):51-53
本文以2008到2010年深证A股主板404家公司985个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了"套利交易"和"噪音交易"活动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来探讨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持股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个股价格的信息含量,从而降低股价同步性;反之,机构投资者基于噪音交易的短期投机行为反映的是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价格波动,会加剧证券市场的股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8到2010年深证A股主板404家公司985个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视角分析了"套利交易"和"噪音交易"活动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来探讨机构投资者的证券投资行为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基于价值投资的长期持股行为能够显著地提高个股价格的信息含量,从而降低股价同步性;反之,机构投资者基于噪音交易的短期投机行为反映的是与公司基本面无关的价格波动,会加剧证券市场的股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9.
陈辉  顾乃康 《金融研究》2017,(4):176-190
本文研究了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股票转让方式由协议转让变更为做市转让对股票流动性和证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是与对照组公司的均值比较和基于倍差法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实施了做市转让方式的处理组公司的股票流动性更高;二是处理组公司在事件日前后存在显著为正的平均累积异常收益,而这一现象在对照组公司中不存在;三是交易机制变更的个股的累积异常收益率与股票流动性变化正相关,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的结论基本不变;四是交易机制变更的个股的股票流动性变化与做市商数量正相关,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后的结论基本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做市商制度对股票流动性和证券价值有正面影响,我们不能因新三板市场整体换手率的波动而否定做市商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科龙购并案”看外资收购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林柯尔购并科龙的协议已正式生效,但其引发的有关外资收购国内上市公司制度的若干问题令人深思,包括:外商通过在国内设立控股子公司在A股市场间接收购国内上市公司,达到规避国家政策进入A股市场的目的;外商协议收购是否会触及强制要约收购义务;外商收购对大股东持股报告制度的冲击;向外商转让国有股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