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是道德与法律的深远的渊源关系,道德与法律同属调整和维持人类行为关系的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互化是以道德法律化为前提的。在社会转型期,道德本身面临困境的现实情况下,一定的道德规范进入到立法程序之内,形成为法律条文,并具有法律效力,即道德法律化,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在社会互构理论的视角看来,道德法律化变得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杨阳 《改革与开放》2011,(12):30-31
法律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对法律进行道德评价的活动。无论是论述法律内在道德和外在道德还是最低限度的自然法,都试图揭示道德与法律的联系,但是并未清晰指出法律的最低道德性这一本质属性。如果把善的伦理学意义嫁接到法理体系,容易模糊法律和道德的不同核质,走向泛道德化的错误。法律不能离开伦理意义上的评价,这种评价和融合应当建立在一种性质清晰分界的前提之下才可能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1950至1970年代,西方法哲学界爆发了三次引人注目的重大论战,其核心论题就是欲说还休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其中,发于1957年1958年间的第一次论战最为著名,不仅因为它发生在两位最负盛名的法哲学家之间——英国法哲学家哈特与美国法哲学家富勒,更因为它催生了法哲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两本重要著作: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前者中译本早已问  相似文献   

4.
1950至1970年代,西方法哲学界爆发了三次引人注目的重大论战,其核心论题就是欲说还休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其中,发干1957年1958年间的第一次论战最为著名.不仅因为它发生在两位最负盛名的法哲学家之间——英国法哲学家哈特与美国法哲学家富勒,更因为它催生了法哲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两本重要著作:哈特的《法律的慨念》和富勒的《法律的道德性》。前者中译本早已问世,后者中译本则姗姗来迟。去年年底《法律的道德性》由商务印书馆正式推出,我们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富勒的真宴面目。  相似文献   

5.
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彼此支持,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的现象有所滋长。因此,我们需要科学认识道德法律化,最大限度地整合两者的功能,更好地维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司法调解作为人民法院的结案方式,因其顺应了我国“和为贵”的法文化传统,契合了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特别是相对低廉的司法成本备受实务部门推崇和重视。然而,对一种法律程序的评价和构建则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设立一种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尤其是确保一种制度或程序具备最低限度的公正合理性,在笔者看来是对其评价或设计的首要价值标准。为此,以公正、而非和谐或效率为主题反思司法调解制度,从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对于纠纷解决和规则之治的和谐中重构司法调解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法律只管人的外部关系,而不考虑人的内心世界;道德则管人的内心活动。托马秀斯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唐德对此也有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法律的功能是“治表”,而道德的功能是“治里”。其实,熟悉法律史的人都知道,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是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世界文明史上,统治阶级把本阶级的某些道德赋予法律形式,借以强化其道德地位的事例俯拾即是。一、我国现行法律中道德法律化的体现我国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历来都十分重视法律对推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作…  相似文献   

8.
道德法律化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文章认为在我国现阶段不能简单地实行道德法律化,道德法律化自身存在着负效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德法并重。  相似文献   

9.
康纪田 《辽宁经济》2004,(11):24-25
依法执政的内容:一是执政党依法定程序取得执政地位,即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二是执政过程中执政党将民众意识上升为国家法律,通过国家法律控制政府,属执政者的能力体现。两者都必须依靠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可以说,“民主政治”这个运用频繁的政治概念,对依法执政的形成有了更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书丽 《魅力中国》2014,(25):93-93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代表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己,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为人,则是迎合他人以求得赞赏。孔子的为己之学,从哲学意义来讲,是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从道德意义上讲,作为道德主题的“己”成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也在日常道德行为中得以体现。完善自我,成就理想的人格,一直是儒家之学追求的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成为众多思想家在生活实践中奉行的价值原则,儒家的为己之学也就被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