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2005-2019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政策进行效应评估,发现广东省参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的地级市与没有参与试点政策的地级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广东省试点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验证了上述结论;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2011年及2016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评估了政策实施对我国经济韧性的影响及机理,基于1999-2018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能有效提升我国的经济韧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提高城市开放度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韧性。促进科技和金融更深层次的融合既是我国金融行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6-2020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聚焦于人才集聚这一视角,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位数回归法,研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效应在人口密度较高以及城市群城市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而空间视角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虽然对本地区的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地理距离相邻、经济水平相近地区,则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自身绿色创新水平越高,科技金融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越强,即科技金融政策对于较低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雪中送炭之效,同时,对于较高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锦上添花之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科技金融试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随政策推进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存在两年滞后期。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城市行政等级越高,科技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越强。同时,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科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和多期多个体DID等方法,实证检验了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下财政政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城市试点对企业转型升级有促进作用,表现为生产效率优化、技术绿色创新和产品附加值提升。机制检验发现,示范城市试点通过财政激励的“资源配置效应”和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改善企业内部融资环境,加快研发创新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研究显示,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环保重视程度以及企业所有制和所处行业类型会对政策实施产生差异化影响。最后,从促进财政政策与环境政策协同联动、打好激励约束“组合拳”以及政策精准化实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6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对科技金融融合试点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进行了评估。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对东中部地区城市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同时,规模越大的城市,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最后,基于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我国2011年实施的“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对科技金融政策的城市环境改善效应进行评估,并检验该政策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实施能够有效抑制城市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城市环境。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政策实施尤其对东部城市污染物排放量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西部城市的工业二氧化硫和废水排放量也得到了显著控制;另外,政策实施显著减少了一线、二线和五线城市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三线、四线城市的工业粉尘排放量。通过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来引导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是该项政策降低环境污染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中国2011年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作为自然实验,构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09-2016年地级市和上市公司匹配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实证检验了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保证了该结论的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通过降低融资约束、促进技术进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进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对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对国有企业的影响要大于非国有企业。本文从企业层面出发,研究了城市试点政策的微观影响,不仅为城市试点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同时对加快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融科技创新对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研究金融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间接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对邻近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渐进、动态的长期影响。中介效应和异质性检验表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是金融科技创新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机制。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地区,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均明显高于非试点地区。因此,要优化金融科技业态空间布局,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是否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备受关注。本文以2018年“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探究供应链金融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显著提高了企业投资效率。机制检验发现,供应链金融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等渠道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企业位于金融发展程度较高地区或产权性质为非国有时,供应链金融对其投资效率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的检验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提升企业投资效率主要表现为缓解投资不足,并且供应链金融引起的企业投资效率变化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建议政府以多层次、系统化的支持政策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实施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1.
胡务  李天驹 《保险研究》2023,(7):92-102
我国实施的工伤预防试点政策作为一种安全生产治理的新方式,是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利用2010~2020年中国128个地级市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工伤预防试点政策实现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工伤预防试点政策有效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工伤预防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规制实现安全效应,且能够通过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更好地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同中部地区城市相比,东西部城市的工伤预防试点政策效应显著。最后,提出了继续推进工伤预防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规制、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具体工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我国2011-2016年248个地级市作为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市级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城市创新之间的空间关系和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对本地区创新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溢出效应也带动了周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当超过门槛值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城市创新影响的边际收益增加,在考虑区域差异性后该门槛特征仍然存在。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创新激励效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创新环境,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梅特卡夫法则”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2005-2019年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DID模型考察了创新型城市试点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增强了试点城市的经济韧性,该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产业升级效应、创业效应、创新效应及政府引领效应等途径实现。异质性分析显示:试点政策对中西部、南部沿海城市与一般地级市等样本经济韧性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为后续推进创新型城市规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2007~2016年的15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和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城市房地产投资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投资总体上阻碍了城市技术创新。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缓解房地产投资对城市创新的抑制效应;在引入空间因素之后,本文还发现城市房地产投资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城市的房地产投资会抑制周边城市技术创新。因此,地方政府应合理控制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政策沟通,协同规范房地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杜念宇  赵建 《新金融》2023,(3):50-56
本文将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与中国创新创业区域指数相匹配,运用2011—2018年我国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对城市创新创业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地促进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新创业子维度看,数字金融对新建企业、外来投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公开数等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从区域上看,数字金融对创新创业的驱动效应呈现东部最弱、中部次之、西部最强的特征。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金融通过缓解信贷约束、提高金融效率和提高收入三种渠道影响城市创新创业。最后本文提出加强“新基建”建设和实行区域差异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绿色金融对优化信贷资金配置,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本文采用2012—2019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实证研究框架,分析绿色金融能否助力提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通过优化信贷资金配置助力清洁和非重污染行业绿色创新发展,从而能有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绿色金融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作用在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对东部、中部和环保监管程度大的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推动作用更大。进一步拓展发现,绿色金融能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减少了污染排放。本文的启示在于:第一,应持续强化落实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扩大试点范围;第二,建立支持绿色信贷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信贷制度;第三,加强区域创新联动,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并建立绿色创新扶持政策,助推行业高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绿色金融政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评估绿色金融试点的政策效应,并进一步考察绿色金融发挥作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有效地降低了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政策效应显著,多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显示估计结果具有稳定性;现阶段,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工业产业绿色转型中介效应影响能源强度,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优化中介效应短期内尚不明显。因此,应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升地方绿色金融实践能力,积极引导绿色资金支持能源技术创新,加快工业绿色转型,聚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理壁垒阻碍了金融资本流动,使金融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而高铁开通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2003—2016年247个地级市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能显著提升地方城市创新水平,但也存在"精英俘获"现象;而高铁开通对金融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创新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高铁开通加剧了"精英俘获"现象。本文对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1-2019年全国1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利用双向固定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机制检验显示,技术创新是数字金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且高水平技术创新存在更显著的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在东部城市和大城市中更明显。深挖异质性产生的原因后,进一步验证了金融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在数字金融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本文为中国发展数字金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数字金融依靠信息技术对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我国2011—2020年27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并验证了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金融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次,数字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辐射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本地数字金融发展对异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出“以邻为善”的效果;再次,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业升级和刺激市场需求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数字金融促进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相关建议。研究结论为理解数字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提供了新视角,对我国数字金融支持绿色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