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厦门市适度人口容量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喜平  米红  韩娟 《发展研究》2006,(10):52-56
一、P-S可能-满意度多目标决策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决策过程中,人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一般都要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来考虑。前者反映主观的意愿和期望,后者反映客观上的容许条件和可行性。若把表示“可能”的有关定量值定义为可能度,把表示可以达到的“需要”的相关定量定义为满意度,把可能度与满意度并合起的定量值称为可能一满意度,那么这种相应的方法就称为可能-满意度法,即P-S法(Possible—Satisfiablity Method)。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采取更为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为农民进得采、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切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进一步强化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本文从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层面分析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当前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更高质量就业,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其就业转型,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转型要协调好其与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自身技术水平、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关系,并统筹好小城镇的发展与农村地区的就业。  相似文献   

6.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在某种消费水平下,保证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高人口数。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区差异性极大,各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与实际人口数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对我国的人口迁移起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对了解我国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及人口迁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城市人口容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显著。文章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2012年数据测算青藏高原门户城市西宁市的适度人口容量,结果表明,西宁市现居人口超过适度人口容量。分析影响西宁市适度人口容量的因素,发现西宁的区位要素、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人口容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机遇。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它通过区位经济和都市经济效应使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化在我国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解决国民的就业问题、自然资源紧张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城市化必然伴随着人口的分布优化,这个过程是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工业化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内在的原因与联系.针对我国城乡就业矛盾的特殊性、紧迫性,提出一些城乡统筹就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源、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人们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方式与路径等方面,而对于农村劳动力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转移,完成这一“惊险的跳跃”却研究不够。事实上,在当今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既有动力也有需要,问题的关键还是如何实现转移。一般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除了要受到制度因素和非农产业及城镇可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等因素的制约外,还要受到其自身所能支配和拥有的金融资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源等“三大约束”。本文主要以“三大约束”为视角,着重分析关系网络、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就业数量和层次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农民先培训后就业,以培训促就业,抓培训就是抓就业,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国农民工总数约2.3亿,其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约1.5亿,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他们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行业,创造的经济财富,作出的社会贡献,有目共睹.但是,由于受到其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求职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减缓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近几年,各地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培训,采取了很多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笔者结合荆州市的有关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三农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太多,农民太穷”。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免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增强他们转移就业的能力;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16.
农业现代化过程自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提高的过程 ,同时 ,也是现代农业排挤传统农业人口的过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现状是数量巨大 ,素质低下 ,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障碍。因此 ,如何实现我国农业劳动力快速有效的转移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 ,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入手 ,剖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并进而提出若干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华清 《当代经济》2004,(12):45-46
这是基于以下原因:(1)随着物质产业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发育,客观上要求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各项第三产业得到配套发展。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薄弱.特别是农副产品在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矛盾很突出,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项第三产业,如物资采购、技术研究、仓储运输,乃至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很不配套,很不适应现代大工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19.
这是基于以下原因:(1)随着物质产业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发育,客观上要求包括流通、服务在内的各项第三产业得到配套发展。目前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非常薄弱,特别是农副产品在储藏,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矛盾很突出.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各项第三业,如物资采购、技术研究、仓储运输.乃至教育托幼和其他社会服务还很不配套,很不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正酝酿着一场科学技术发展的变革,为了迎接挑战,我国经济必须实行战略转移。然而新技术的开发将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新技术革命将改变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现状 劳动力就业结构是人口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劳动力就业结构是否合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