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9—2020年沪深股市646家工业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检验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影响与作用维度,并进一步对其异质性作用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但这种积极影响只存在于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质量、资源配置效率和产品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只显著存在于国有企业和清洁行业;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企业投资效率;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投资效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大陆三大城市群为对象,研究环境成本投入与生产、生活面向的产出效率。采用可处理多项投入及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效率,并将分析结果以GIS进行可视化。结论表明三大城市群环境效率存在差异,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属于强势效率单位,环境效率表现稳定;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大部分处在技术效率发展前沿,建议由改变投入项的"资源使用数量"来改善部分城市规模效率递减的情形;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尚未成熟稳定,环境效率的敏感性高,须加大对以水资源为优先的环境成本投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张伟  孙燕玲  朱萌 《山东经济》2012,(4):150-156
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是衡量低碳城市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测度指标。通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测定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最为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交通运输业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并结合核密度曲线与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偏低,呈现分散性区域聚集特征;样本研究期间,处于高值效率区的省份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人均GDP、交通运输强度、环境治理强度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交通运输结构和资本存量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有负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对湖南省各市州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定量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进行了空间格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14地州市中长沙、常德、张家界与湘西州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DEA有效且构成了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的前沿面;2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张家界、湘西州、长沙、常德、株洲、岳阳与湘潭属于湖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高值区,益阳、郴州、娄底、永州与衡阳属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中值区,邵阳和怀化属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率低值区;3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DEA非技术有效的城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减排潜力,其中娄底市的节能减排潜力最大(达到99.60%),其次是岳阳(94.41%)以及湘潭(37.96%)。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碳排放纳入农业环境效率评价体系中,利用基于松弛模型(Slack Based Model,SBM)对2003—2014年中国农业环境效率进行了测算和无效率来源分解,并且对农业环境效率进行区域差异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农业环境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水平最高,其无效率主要来源于机械投入无效率;中西部地区农业环境效率水平较低,其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碳排放量无效率。  相似文献   

7.
首先根据狭义资源型产业内涵将其划分为采掘类和初级加工类,基于1998—2010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判断碳排放强度变动趋势,从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分析内在动因。结果表明:中国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10.20%。其中,结构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0.55,阻碍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效率份额的累计贡献度为13.92,是资源型产业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是拥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与产业集群,它是城市群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城市群正是通过这些产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来影响和控制周边地区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城市群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在不断增强城市群竞争力和巩固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融合与互补,形成区域产业链、产业圈.提升整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柯布和道格拉斯的C-D生产函数模型,构造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并以人口规模、产出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科研投入等经济增长因素为解释变量,对西部地区1991-2009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与产出规模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程度逐渐减弱,科研投入对碳排放产生负相关效应,能源效率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物流效率是反映物流绩效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市(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珠三角9个地市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 L指数,测算珠三角城市群各地市的物流效率值及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珠三角区域物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珠三角区域的物流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效率水平且变化不大,深圳市物流效率水平提升较快且效率最高,东莞市物流效率最低,珠海市效率值起伏最为明显,整个测算期间呈"W"形走势.为进一步探讨外部因素对珠三角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程度,选取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区位优势对珠三角地区物流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除原有的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城市群之外,中西部地区也在不断崛起,新兴的城市群不断出现,如关中—天水城市群、西安经济圈等。然而,这些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当地产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文章以西安经济圈为例,分析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为中国发展中西部地区提供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回顾珠三角城镇群发展轨迹,检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最后提出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或措施,为中国其它城市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区域间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趋势,广东省经济异常活跃,但其产业梯度明显,珠三角更是重要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带,产业转移作为客观经济现象,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广东省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然要进行转移产业的选择,选取广东省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分析珠三角转出产业与粤东西北承接产业的选择,对比政府产业转移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为政府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珠三角对外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与低碳经济背道而驰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其原有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破解上述难题的唯一出路是转变珠三角对外开放的路径,由"高碳经济"型转向"低碳经济"型,进而引导珠三角经济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本文阐述了珠三角开放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珠三角开放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十大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长江下游城市群三生功能体系,分析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特性,研究发现:长江下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差异显著,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递减趋势明显,低值区域整体成片分布,空间呈现东高西低形态;长江下游城市群生产功能差距明显缩小,生活功能总体水平显著上升,核心城市生态功能拥有比较优势;长江下游城市群内生产功能联系更加紧密,生活功能联系显著增强,生态环境重视度逐渐提升。据此,从产业互补与集聚、宜居宜业环境、生态功能区域联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长江下游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瑞娟 《改革与战略》2009,25(6):118-121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发展对中国沿海经济乃至整个国家都有重大的影响。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是经济发展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各城市之间地区分割比较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探讨了长三角服务业一体化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认为:首先各地应该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撤除各种行政壁垒,促进市场一体化;再次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各城市应该有所侧重,进行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8.
FDI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2000~2007年珠三角九市装备制造业的数据,首先对珠三角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况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对模型形式进行检验选取了变系数模型来研究FDI对装备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FDI能够显著地促进珠三角九市装备制造业的集聚,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科技投入的有力支撑.基于2005—2019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政府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科技投入直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并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了两产业协同集聚,即技术创新在政府科技投入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中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因此,政府应高效分配科技投入资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