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康熙年间,当朝宰相张英老家里的人在建造房屋时,为争地基与邻居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求助,哪知道宰相并没有仗着自己位高权重而出面摆平,只是回馈老家人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信后感觉惭愧,立刻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深受感动,也将墙脚主动退后了三尺,建造自己的府院。  相似文献   

2.
任悦 《新财经》2009,(5):30-30
任志强先生又大放厥词了。两年前,他的只为富人盖房论,就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只为富人盖房,其实也没什么,这不过是一个商人对自己产品定位的问题。但是,何以自家的事却要拿到社会上来说,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是在自我炒作。  相似文献   

3.
乡情     
《东北之窗》2010,(2):62-62
他是一位真正的“草根”画家,没有书香门第的良好家庭环境,没有系统的高等教育做基础,全凭自学成才竟然成为一位知名画家。注重情感是他一大特点.他甚至把自己的作品看做一手带大的孩子,促使他成功的也正是心中的真诚和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山东沂蒙山区的老家,在他心里更是有着重要的位置.在他眼里那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堵墙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他的情感寄托,每当说起山东老家的时候他眼中总会泪花闪现……  相似文献   

4.
刘富磊 《走向世界》2011,(12):58-59
被父亲定义为“这辈子做不了生意”.他却执意单身一人出走湖北老家,远赴济南创业打拼;初次创业失败穷困潦倒,他遭遇了事业的最低谷.却收获了人生最大的幸福.恋人满意主动“下嫁”,让他鼓起再次出发的勇气:  相似文献   

5.
提起武威市区的“海石”公交车,那是让武威人露脸的事。从那醒目的高高白色车顶、红红三山叠加标志的中巴车穿梭于武威城区各大街道的第一天起,武威人或办事、或游玩、或购物都可轻松地说一句:“乘公交车去”。“海石”让这座小城的居民品到了这一点做都市人的滋味。而与“海石”紧紧相连的是郭必珊这个名字。回归故里只为回报郭必珊是武威人,确切地说是30年前的武威人。他的家现在在重庆市,那里有他的妻儿,更有他如日中天的事业。问及千里迢迢来武威办公司的初衷,他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回答纯厚而质朴:回报我的母亲、我的亲朋,也…  相似文献   

6.
美国一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纠缠底问了一句“才书不错_”出版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一抢而空。木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想奚落他,就说:“这书糟透了”。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尽。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作广告:“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  相似文献   

7.
顾准 拆骨为烛的先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 《中国报道》2009,(11):45-46
在那个“绝对真理”、“绝对权威”笼罩一切的年代,顾准拆骨为烛,只为探索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让“一代知识分子挽回了集体名誉”。他的思想至今让中国感到温暖。  相似文献   

8.
正跋山涉水2万里,哪里发现烈士遗骸,他就赶到哪里,只为让烈士"安家";他走访50名抗战老兵,搜集抗战历史,记录烽火岁月,只为留住珍贵的历史资料;他在县城的一段繁华街道无数次举办红色展览,只为让更多的人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60多个春夏秋冬,他用镜头聚焦民兵武装,只为记录国防动员事业发展的铿锵足迹……86岁的退休干部崔达道,被山西省盂县的干部群众称为不忘初心的"红色老人"。  相似文献   

9.
廖荣 《老区建设》2020,(9):71-74
他是从农家走出来的大学教授,30多年后,他重新回到农村,只为帮助他的“老俵”脱贫致富;他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困难群众面前,他从来不“演戏”。曾昭优,2015年放弃省城安逸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至今一直担任宁都县黄陂镇高田村第一书记,从大学教授变为了一名扶贫“专家”,教出了一批又一批“脱贫高徒”。驻村以来,他把黄陂镇高田村当成自己“第二个”家,把黄陂镇高田村的老百姓当成自己的亲人,将人民警察的一腔热血洒于这片热土,让高田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0.
西藏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写过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虔诚: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近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今生能与你相见……或许,在几位民工的心灵里,就有这样一种执着,以至于像虔诚的教徒一样顶礼膜拜春节,不惧千难万险。  相似文献   

11.
在采访林文奇先生的过程中,他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们耐心解答,并在纸上写明。这些举动让我们感觉到他是一位耐心而细致的长者。在他的叙述中,始终面带笑容,很和蔼,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让人觉得很真诚和实在。  相似文献   

12.
1976年9月7日,毛泽东生命垂危,不断抢救,而又不断陷入昏迷状态。即使如此,每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他还是要看书。当时政治局的常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直守护在他的身旁。他讲要一本书,但他语言的含糊与声音的微弱,连最能懂他话的秘书,也不明白他说什么。他着急了,示意给他拿纸和笔来,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个“三”字,给了  相似文献   

13.
曾经有一个谜团困惑笔者许久。改革开放后,地处浙西山区的老家第一波建起楼房的人有些是纯农户,以一家人全年产出计算,即使不吃不喝,似乎也要十几年才能累积成一栋楼。然而却硬在一两年间“平地起高楼”。而有的看似收入殷实,又有人在外工作的家庭,却迟迟建不了新房,让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4.
今年26岁的高建民是安徽亳州大杨镇人,父母靠种地为生。高中毕业后高建民南下广州打工。不到一年.厂里因为金融危机裁员,他失业了,只好又回到老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2012,(36):10-11
身患癌症的老师刘敏这是一个让人敬佩的人物,当死神来临时,这位柔弱的老师选择了坦然面对,拖着虚弱的身体依然奋战在三尺讲台,用火一样的热情告诉世人:这个世界有种东西叫"生命质量"。"苦力教育家"李小棚家徒四壁、外债累累,他却创办了免费的幼儿园;白天当老师,周末做苦力,23年穿梭教室与工地,只为孩子有机会走出大山。2012年8月27日,李小棚在为幼儿园买完书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不幸离世,年仅41岁。  相似文献   

16.
李加闻 《中国报道》2008,(9):109-109
对于“大历史”这一概念的阐述,黄仁宇绝非第一人。但此书在解读中国历史领域却做了不少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在书中把中国历史分为三大时段:第一帝国,包括秦汉,依靠权贵来统治下层;第二帝国,指唐宋,采用科举制度通过官僚士绅来统治;第三帝国为明清,较唐宋内敛,成为一种“内向而无竞争性”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豪情遂出有何藏,叙直言,未思量。悄过不惑,坎坷记心肠。欲辩金铜烈焰,赴火海,有何妨。老牛奋蹄未鞭扬,不思歇,为人忙。铸留魂魄,纸虎少装强。终放人生一点热,志不惰,慨不慷。” 这是我从《电大通讯报》上看到的一首词,作作者是延安电大校长贺晓东。词中,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充分表达了自己的“雄心报国志,悠悠兴教情”。他是一位几十年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经伦的文人,在诸多报纸、刊物上发表过很多作品。在《延安日报》上发表了《论电大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一文,刊物《中国电大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李煜的词中‘庭院’一词是通过深、静、空三字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在这三个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寂寞、惆怅的庭院,院中的帘、窗、小楼三个景物又把词人的心迹略显纸上。它们呈现出来的意境让人幻想联篇,词人后来的生活大都可以用这三字来概括。  相似文献   

19.
最近,笔者被一件事深深困扰:我的一位年近60岁的叔叔一直在老家开出租车,接接人、送送货。他没有别的专长,就以此谋生。他的车子是二手货,前些年从别人手里买来时才花了5万多。叔叔最近天天给我打电话,说要把出租车卖了,买股票,让我给他推荐好股。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1979     
一个胶卷,两个啬皮,20年尘封往事一朝重现……历史并不是一个随便让人打扮的小姑娘,总会有几分真情存在其中…… 前些日子翻箱倒柜,对书房来了一次清理。在一堆乱麻似的书稿中,无意间翻出一个旧信封撕出来一看.有一卷120胶片。长长的十二张胶片上,尽是贾平凹和他亲友的合影。包胶卷的一张纸是贾平凹写的《群木》小说社社章。社章后面。贾平凹用铅笔记者他“79年发稿”的惰况。胶片没有剪开,十二张还连在一起,包胶卷的纸也墨色如新。这些东西。贾平凹手中肯定没有了。 遥远的记忆告诉我,那大概是1979年秋冬,贾平凹借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