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和金融危机促使世界金融格局重构,同时对我国区域金融问题提出挑战。金融开放对各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区域金融发展的定位、目标不同,从地区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战略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国家整体金融实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抑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而,在著名学者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的金融深化论影响下,许多发展中国家选择了金融自由化的道路.但令人失望的是,除亚洲外的广大拉美和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并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为此,经济学家赫尔曼、穆尔多克、斯蒂格利茨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政府选择性地干预金融部门有助于而不是阻碍了金融深化.目前国内也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我国现阶段已具备了实行金融约束的条件,应该选择金融的约束战略.而本文在对金融约束理论及其政策主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金融约束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可行性,逐步深入地推行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战略乃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制定和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已成全球共识。发展普惠金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金融业发展的新阶段,也是高质量发展对金融业提出的新要求。福建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空间和比较优势,发展普惠金融是福建当下的现实选择。福建省金融系统在普惠金融机制创新、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数字化普惠金融产品的开发推广、乡村振兴战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有益经验。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要加大公共部门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体作用,完善社会支撑体系,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加强对普惠金融的监测和规范,保障普惠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中,广大拉美和非洲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并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西方某些经济学家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目前国内也存在一些观点认为我国的现阶段已具备了实行金融约束的条件,应该选择金融约束战略。在对金融约束理论框架及其政策主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认为金融约束在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可行性,逐步深入地推动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战略乃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金融开放,也影响了金融安全.本文首先对金融全球化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金融全球化的适度性边界,并对我国金融化放现状进行阐述,其中包括对所引发金融安全问题的总结,再对美国的金融保护战略进行分析,最后明确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相似文献   

6.
区域协调发展需重视金融政策的区域差别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家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政策供给主要以财税政策倾斜为主。相比之下,金融政策支持则较为分散。并未形成系统的、规模化的区域金融制度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中西部区域金融政策,为这些地区金融内生成长能力的形成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应当成为国家制定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理顺国有金融与民营金融的关系、重视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金融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科技金融作为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体,适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金融创新成长、资本增值的需要。金融危机后,国家进行产业机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应主动迎合国家科技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以实现山东省金融的科技化融合式发展。本文首先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介绍了山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的背景;其次分析了山东省科技金融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山东省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针对面临的挑战提出促进山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滨海新区金融发展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滨海新区实际,从实现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增长和良性循环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分析滨海新区金融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金融发展的战略构想,并提出若干具体政策措施,以求为制定滨海新区金融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彭玉镏  曾繁荣 《海南金融》2012,(12):73-75,86
2012年9月发布的《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2013—2018年战略规划》从战略目标、行动措施、评估指标等方面制定了未来5年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纲要。本文对该规划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在推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美国做法,制定符合国情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战略规划,从战略角度审视和指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电脑》2004,(6):11-13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利用信息化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业的共识。但是,快速发展不等于盲目发展、无序发展,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的信息化战略的基础上的发展,这样才能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建设、后规范”的覆辙,实现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制定—个科学、清晰的金融信息化战略目标在当前形势下显得至关重要。基于对国内外金融信息化发展历程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与对比,通过总结国外金融信息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近年来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把握几个基本原则的基…  相似文献   

11.
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考虑金融中心布局,尽快明确北京金融街国家金融中心定位,坚固其设施,完善其功能,并理顺北京、上海和香港这三个金融中心的关系,推动错位发展,形成合力,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和国家金融发展战略大局.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自由化,网络化已构成当代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新潮流和特征,每一个不想被这股潮流淘汰的国家都不得不重视和研究这三大潮流,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迎战这三大潮流的战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化,绿色金融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绿色金融体系框架已逐步构建。为了解和分析评价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阶段规律,本文将绿色金融功能划分为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储蓄投资转化和风险管理四大功能,并在四大功能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现阶段绿色金融功能的实现及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资金融通和储蓄投资转化是现阶段绿色金融功能的主要体现;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体现,金融机构对污染行业的退出还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融资工具发展缓慢是风险功能实现的重要阻力。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已经制定出具体的发展规划.在推动三地协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作为重要一环,对经济、公共服务等各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协同发展背景下,探讨金融如何有效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从区域金融理论出发,研究京津冀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ASIC是澳大利亚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其职责范围广泛,负责整个金融业监管和金融消费者保护以及征信、破产清算、金融咨询等机构的监管,同时强调信息收集与披露。金融消费纠纷具有多元化的解决方式,并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负责处理。金融消费者教育则被纳入澳大利亚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6.
非洲国家微型金融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型金融是为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落后和低收入人群难以获得金融服务问题而兴起的一种金融形式,其灵活的金融服务方式、广泛的金融服务触角,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减贫战略实现。本文以非洲国家为对象,实际考察微型金融在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验,以期从金融发展方面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下,我国金融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较低,存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足、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金融技能参差不齐、金融态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提出拓展知识普及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村民就业能力、重点加强“一老一少”金融技能培养、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制定区域化数字金融发展战略、提高数字金融覆盖率和个性化程度等建议,以期为提升我国农村居民整体金融素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但是对金融自由化的理解却不一而足。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概念进行深入诠释,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实践与中国金融开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概念及其利弊纷争进行深入诠释,并针对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客观评价,然后通过回顾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金融资源学说的框架下,通过石油与金融两大战略资源的比较,提出从战略资源新视角审视与界定金融安全,这就将研究金融安全的金融视角与国际关系学视角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金融安全与其核心影响因素——金融效率之间的关系,提出提高金融效率进而保持金融安全,应成为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的主线。文章最后对金融安全监测与预警中的指标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