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深入地分析涪陵区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进程中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管理主要包括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组织管理、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公共安全管理、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网络管理等领域.我国社会管理方式大体上经历了从管理到服务、从控制到融合、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到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的演变过程,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我国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方向主要是从管制型、强制型、人治型、单一型向服务型、协调型、法治型、复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浅议保险功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险功能理论研究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目前理论界、实务界均承认了保险具有补偿损失、融通资金和社会管理功能。详细分析了此三功能论断的理论来源,并且运用逻辑演绎和概念推理的方法,深刻剖析资金融通功能与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定性证明了保险不具有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大胆论断。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的实质就是把工业化社会政府的旧范式变革为新的管理范式,以适应全球性的、知识性的数字经济。信息网络社会的发展冲破了官僚制的局限,改变着现有的政务流程。电子政务治理范式创新主要表现在:行政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网络化;公共权力行使分散化与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现代管理革命。在这场管理革命中,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并把这些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中,推动了管理学科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下,我国现有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如: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管理重行政轻文化等现象,使我国当前的经济管理跟不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严重影响我国管理现代化及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我国企业必须保持管理的先进性。为此,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管理的先进性研究及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现状,笔者认为管理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实行创新式管理、运用统计法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人口管理变革,具有人口现实、人口政策和人口管理理论三个维度的逻辑起点,其目标应当是努力体现人口管理的本质,将人口管理作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内容,纳入制度化、长期化和综合化的管理轨道。其实现路径从理论上讲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比较审慎的、在现有体制框架下的改革;另一种是比较激进的、超越现有体制框架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社会管理创新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现有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突破,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持续开展,就必须致力于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完善,用法律规范和制度规范来支持与保障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形成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社会已处于深度转型期,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因此,必须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及机制建设入手,积极构建与当前农村实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模式,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技术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笔社会管理方法,将技术纳入现代社会经济大系统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与分析,深刻揭示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和技术发展的社会管理机制,为促进我国技术五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技术发展的社会决策与社会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并不成正比,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从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我国政府当前的一个新的重大议题,国际社会已有这方面的成功模式和经验。从巴西、美国和北欧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定程度的社会民主、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对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政府推动公众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新明 《江南论坛》2010,(11):55-5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领域问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凸显。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统筹管理,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监督和保障。因此,要自觉把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是政府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作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发展,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社区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以及社区治理工作中不断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管理以及社区治理工作应不断进行改变和完善,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同时作为新的时代主题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二者却具有不同的内涵,各自有着特定的指向。社会建设重在"建",而社会管理重在"管"。所以,不能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混为一谈,也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管理纳入社会建设的范畴,更不宜以社会管理代替社会建设。但是,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内在的联系,两者范畴中若干交叉的内容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社会建设的进行有利于社会管理的有效实施,社会管理的创新同时促使社会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应以社会管理创新论为引领,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与管理方法。在管理理念的创新上,实现"从管理人到服务人"、"从行为管理向心理管理"、"从行政管理到盟约管理"、"从事本管理到人本管理"、等几个转变;在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创新文化制度、薪酬制度、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人才的内部流动制度、人力资本市场运作制度等;在管理方法上,要围绕"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这个重心、抓住"人力资源价值链的管理"这个核心、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7.
宫巨宏 《现代财经》2006,26(8):48-51
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深刻地影响着成本管理行为,社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使成本管理在管理动因、管理范围、管理主体、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深入分析社会产品生命周期下成本管理的新变化并探讨社会产品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实施占略成本管理的策略,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8.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摆上我国政治的最高议程,成为我党执政的新课题。当前我国社会问题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从管理体制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社会矛盾倒逼社会管理必须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冼康 《经济研究导刊》2011,(23):216-218
许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运用系统理论及系统模型方法构造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并设计出相应的战略对策,在实际应用中收到满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甚至是政治效益。应用系统理论及其系统模型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管理的综合均衡问题,是一个颇具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邢天 《经济研究导刊》2012,(11):169-170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十分紧迫又需要长期努力。2011年,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要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要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来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论是社会协同或是协调社会关系,亦或部门之间分工协作,都涉及到协作性管理。我国的公共管理学者和行政部门都应积极关注西方国家关于协作性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