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外包与要素价格:从特定要素模型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建立两种商品多种投入要素的特定要素小国模型来分析外包对要素价格的影响。如果将土地和熟练劳动视为特定要素,本文发现通过生产率效应和要素供给效应的传导机制,外包有利于特定要素所有者,不利于非熟练劳动,扩大了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相对工资,该结论与外包中间品的要素密集度、均衡状态时是否为完全专业化外包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无关。即使非熟练劳动通过培训可以向熟练劳动升级,但并不一定会缓和本国的相对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进出口额每年都保持大幅上涨。但开放在促进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带给不同要素所有者的利益是不同的。开放带来的好处不会自动惠及每一个阶层,它所带来的收益也不会自动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劳动力要素所有者。开放会加速各要素所有者间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现有文献研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往往集中于非技术因素,而从技术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将更具普适性和解释力.为此文章从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入手,构建总量和产业两个层面的要素收入分配作用机制模型,发现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同时受产业结构和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是影响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要素替代弹性则决定了其作用方向.经验结果显示: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变化更多来源于产业间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业结构作用则相对微弱;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其在不同产业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要素禀赋的直接影响有限,其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为负向而在第二产业中的作用则为正向.为此政府制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政策时,应更多着眼于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引导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4.
刘小怡 《开放时代》2001,1(10):84-88
正如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样,商品的生产也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既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参与了商品的生产,也就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具有稀缺性,因而都是某些人的所有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要想获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向其所有者购买,为此支付的代价就是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因此,价值的生产要素成为某些人的所有物是按要素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劳动保护有助于激励人力资本密集型企业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主要研究劳动保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2008年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研究契机,采用上市公司员工学历数据和专业结构数据度量人力资本密集度,以2003—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导致的劳动保护加强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当企业所处地区的司法效率较高时,劳动保护对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更大;劳动保护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企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股东回报和人均工资显著提高。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力资本密集度较高时,加强劳动保护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成劳动与资本共赢。  相似文献   

6.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63,自引:9,他引:63  
本文讨论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因素问题。在标准的新古典要素分配份额模型中,本文引入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以及企业目标函数的差异,建立了要素分配份额的决定模型。根据这个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的计量模型,并利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表明,垄断能力越高,资本收入份额越高,国有和非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存在明显差异,国有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各类经济性质企业的资本收入份额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法人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传统新古典分配模型考虑的技术因素,包括要素投入比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对要素分配份额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表明我国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为1,因而劳动与资本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分配份额没有显著影响。我们的结论是,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垄断增加和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力市场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类型 一般来讲,公平即公正,在这个前提下,判断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有四个标准可供选择:第一,要素投入与要素产出是否对称。要素即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产(金)、技术等。各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取得相应的收入,劳动者获得劳动收入,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转让或增值收入,资产(金)所有者获得资产(金)收入。人们如果获得了要素以外的收入或者要素投入与要素产出不对称,则被视为不公。第二,劳动与收入是否对称,即是否按  相似文献   

9.
王林辉  袁礼 《财经研究》2012,(11):38-48
技术进步向来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焦点,但文献普遍忽视技术进步方向和要素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其中产业技术进步方向更是本领域的研究空白。文章通过CES生产函数,采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法测算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并考察技术进步偏态下要素结构变迁及其对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结果发现:(1)我国各产业技术进步都呈偏向特征,要素禀赋不同引致技术进步方向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和产业差异,金融业与其他产业资本和劳动偏向交替变化特征不同,技术进步总体呈现劳动偏向性。(2)产业要素结构变化趋势及其动力来源差异明显,其中产业资本投资结构变动更多源于投资效益的变化,劳动力结构变动则主要来自投入效益和产业结构的共同作用。(3)将技术进步偏向性和要素结构对要素边际生产率的交互作用分解后发现,各产业资本与劳动相对边际生产率都在下降,这主要归因于要素结构效应的下降,且除金融业外,其他产业技术进步偏向性都具有提升资本与劳动相对边际生产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要素规模、行业特征与产能过剩的关系.从整体结果看,劳动力和资本规模变动不能显著地解释产能过剩;在技术进步越快的行业中,劳动力扩张与产能过剩的正向关系越不明显;随着行业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同时扩张对产能过剩的加剧效应将得到弱化.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除了要扭转要素推动型产业增长,更重要的是让微观主体在市场机制下,借助技术进步和要素优化配置,理性投资并高效利用产能.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factor endowments on factor prices in a three‐factor, two‐commodity general‐equilibrium model with endogenous commodity demand and prices. Unlike the conventional small open‐economy model that assumes constant commodity prices, factor substitution influences the direction of these effects. When a factor endowment increases, complementarity with the expanding factor benefits an unchanged factor, but substitutability harms it. If the unchanged factors are complements, there is a possibility of a rise in the expanding factor's price. A comparison of this closed‐economy model with the small open‐economy model reveals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which dampens the effect on the expanding factor's price.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velops a tractable model of examining how factor heterogeneity and imperfect factor market interact for determining a pattern of trade. Institu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for the interaction. In my work, firm productivity is defined as a composition of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y. Thus, input selection should affect the pattern of Melitz’s intra-industry allocation due to the incurring transaction cost. For a simple model, I assume two factors (labor and capital) and two sectors, which are relatively less institution-dependent and relatively more institution-dependent. When the economy is open, effect of the transaction cost on income distribution is more drastic for an institutionally underdeveloped country. Depending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the economic openness reallocates resource across countries through job creation or job destruction. The job turnovers redistribute income between heterogeneous labors within countries. The income redistribution is catalyzed by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capital. As a result, income disparity is widened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ly developed country and the institutionally underdeveloped country. This paper can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of institu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相似文献   

13.
Factor Saving Innov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t has been argued that concave models exhibit less “endogeneity of growth” than models with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Here we study a simple model of factor saving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 in a concave framework. Capital can be used either to reproduce itself, or, at some additional cost, to produce a higher quality of capital, which requires less labor input. If better quality capital can be produced quickly, we get a model of exogenous balanced growth as a special case of ours. If, however, better quality capital can be produced slowly, we get a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 in which the 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 and the rate of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s determined by preferences, technology and initial conditions. Moreover, in the latter case, the process of growth is necessarily uneven, exhibiting a natural cycle with alternating periods of high and slow growth. Growth path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lso exhibit dependence upon initial conditions. The model provides a step toward a theory of endogenous innov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perfect competi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O30, O40, D92, C61, D24, D41.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化因子的南京市内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化影响因子,以南京市的有效数据为依据,采用回归模型对城市内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不透水面积及地区生产总值均是城市暴雨内涝的影响因素。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总结出资源禀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等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对于更好地认识和指导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运用索洛残值法测算了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TFP,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的物流业TFP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环境因素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显著,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物流业TFP具有趋同现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程对物流业TPF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城乡生产函数差异的特征事实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7—2009年数据研究城乡劳动力比、固定资产比、人力资本比、农业中间品投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要素配置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城乡劳动力比的增长明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比、固定资本投入比、农业成本、以及相邻地区间的相关性都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的物质资本投入,各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努力对邻近省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线,是资本和资产,是品牌和形象,特别是在经济进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非但如此,经济的有序和政治的清明都有赖于此。因此,信用理应作为生产力的要素,登上现代经济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