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凌  游亚敏 《改革与战略》2012,28(1):64-66,91
随着手机在我国高度普及,以手机为终端,以无线通讯网络为基础,通过无线支付手段进行支付的移动支付业务市场空间广阔。文章首先对目前形势下电信运营商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并指出现阶段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基于电信运营商推进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移动支付概述(一)移动支付含义移动支付(MobilePayment)是指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终端有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等,由于在移动支付中主要的移动终端设备是手机,因此移动支付也常被称为手机支付。本文专门针对手机支付进行探讨。在手机支付业务中,费用支取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了这一费用,在这种方式中,由移动运营商代商家收取了支付金额,然后移动运营商与商家之间进行结算。但这种代收费的方式使得电信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  相似文献   

3.
手机的支付功能必将会成为移动运营商的"杀手级"业务亮点. 本世纪初,当人们还在把目光聚焦在介于通讯层面的五花八门的手机附加功能上时,移动支付这个全新的支付概念已进入中国,这不但改变了手机的传统"身份",更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支付手段与支付方式.而随着3G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所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巨大的利润空间,更受到众多商家青睐.移动支付、移动广告和移动电视是通信领域继应用语音、短信、彩铃之后的新"三剑客",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尤其是移动支付,应用覆盖而之广将使其在新"三剑客"中占居首位.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手机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累计交易规模已近5000亿元。手机移动支付应用发展迅速,在移动电商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对其需求越加凸显。一、移动支付分类按照移动支付账户的性质分类,可以分成银行卡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账户支付、通信代收费账户支付三类。银行卡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安全,授权  相似文献   

5.
我国手机支付现状及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卫华 《特区经济》2008,(10):238-239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手机支付业务的现状,探究其发展缓慢的根源,并分析得出了手机承担移动支付业务的优势所在,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围绕线上与线下的支付业务,纷纷开始涉足新的支付领域,相互渗透,展开竞争,他们都已经将多元化确定为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移动支付凭借其独有优势,取得了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吸引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将业务多元化发展战略推广到移动支付市场;本文对移动支付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并指出了移动支付自身独有的优势和移动支付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仲品  王赈阳 《中国西部》2014,(7):110-111
<正>互联网巨头发起的移动支付大战,让传统金融机构也感受到了威胁。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高枕无忧的惯例。在这个移动支付元年,传统银行也纷纷参战。据悉,目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已经开展手机支付业务,向移动支付领域进军。  相似文献   

8.
李毅 《中国经贸》2011,(20):115-116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开展主要以移动支付业务为主,其可以为用户提供银行查询、转账、缴费等多种结算业务,帮助用户解决电子计算机的携带不便性的弊端,便利性和快捷性显而易见。笔者通过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对银行卡业务发展影响分析,探讨移动支付与银行卡产业融合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内电子支付业界风头最劲的无疑是手机支付。市场环境的日趋成熟,发展迅速的手机支付,趋向探索更加便捷的服务模式。其实,移动支付肇始于多年前,只是以三大运营商为首的运营商系统,以及以银联为首的金融体系两大阵营真正发力始于2009年,而近期由上方网举办的2013年第八届全球移动游戏及渠道大会再一次将移动支付的声势推向了一  相似文献   

10.
何晨 《现代乡镇》2012,(12):74-75
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市场爆发前夕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大网络电商平台的兴起及用户对于简单便捷支付的进一步期待,传统的支付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支付需求,移动支付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迅速扩大应用范围。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至今,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形成垄断态势。为了抢占移动支付市场,各个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开展移动支付业务,逐步形成了以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竞争主体的行业竞争格局。本文主要是在分析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商业银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三大电讯运营商的鼎力推动下,手机支付自2009 年以来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作为新一代的手机支付业务,各运营商正在努力打造“后台金融”——“远程线上支付”——“手机刷卡线下支付”的一体化手机支付战略。  相似文献   

13.
宁创 《宁波经济》2014,(3):42-42
“最大的敌人不是银行卡,而是用户钱包里的现金。”这是第l一方支付公司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最新公布的一份数据,将支付宝推上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公司的位置,背后透露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巨大潜力——1亿支付宝用户去年通过手机支付27亿笔、付款超过9000亿元。艾瑞数据更是称,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同比上涨700%。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以及商业银行纷纷加入移动支付混战,“手机钱包”最终能否取代现金?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济     
《上海经济》2014,(10):72-72
美国 苹果移动支付概念股成最大赢家搭载苹果iPhone 6手机再度掀起市场狂潮的顺风车,苹果移动支付概念股成最大赢家,市场表现令人震撼。数据显示,在最近三个交易日当中,苹果移动支付概念股中NetElement(NASDAQ:NETE)股价从1.78美元暴涨至5.7美元,涨幅高达229.48%,创一年新高,表现也远超美股三大股指;  相似文献   

15.
出行公交,手机在感应器上轻轻一刷,票钱就已经支付;到了公司,手机自动感应门禁,门就开了;在食堂吃饭,可用手机直接刷卡买单……集所有功能于手机,移动支付的时代已悄悄来临,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移动支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得出手机支付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王芳 《中国报道》2014,(11):45-45
移动怎么支付? 移动支付,又叫“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发展使得金融领域由传统的各实体银行扩展为网上银行,近年来又扩展为移动支付、移动理财投资、移动银行等业务。居民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进行各类网上交易,丰富了居民的理财和支付方式,打破了借助银行固定营业点办理业务的时间空间限制。移动金融支付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开发商及相关产业在方便客户在享受便捷支付和交易的同时,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扩大推广范围,保证移动金融支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317.56% 等     
《高科技与产业化》2014,10(3):13-13
2013年移动支付出现爆发式增长,移动支付的笔数和金额同比增幅双双超过200%,是当年电子支付笔数和金额中增速最快的一块。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发生电子支付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27.40%和29.46%。其中,网上支付笔数和金额增幅为23.06%和28.89%;电话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下降了6.59%和8.92%;移动支付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爆增212.86%和317.56%。事实上,由于二维码支付等技术嵌入手机银行客户端,对手机银行的普及起到了推广作用,目前多家银行主推的移动支付工具都是二维码支付。在增势迅猛的移动支付领域中,商业银行二维码支付无论是交易笔数还是交易金额占比都较小,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可挖掘。随着商业银行对其的日益重视,二维码支付的春天正在悄然到来。(中国时刻网)  相似文献   

19.
林海平 《中国经贸》2014,(14):142-143
分析论述我国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情况,明确移动支付业务的定义及分类,阐述现阶段三种移动支付的业务运营及盈利模式,指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核心竞争力,提出并解释移动支付业务模型,揭示限制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业务的重要因素,为我国商业银行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超过70%,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攀升,移动支付使得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高效流动,正改变信息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目前,银行的移动支付面临着来自第三方支付机构、手机生产商及通讯运营商等多方面的竞争,带来了客户分流、资金分流、抑制中间业务发展等多方面的冲击。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并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