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少子化问题需要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满足更多家庭的生育意愿。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年数据,采用泊松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适龄群体生育意愿有显著提升作用;相较于农村样本,社会资本对城镇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在城镇样本中,社会资本对中等社会经济地位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的提升作用更明显。本文为提升适龄群体生育意愿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制定和实施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下适龄群体的生育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生育愿望明显下降,生育意愿下降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会产生不利影响。揭示了生育意愿下降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将自愿不育的女性和生育女性的终生收入、支出和养老保障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成本和收益差别。剖析了生育意愿下降对社会养老保险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通过构建基准模型,分析家庭收入及社会公平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收入与居民的生育意愿呈“U”型变动关系;社会公平与居民的生育意愿显著正相关;个人因素在影响居民的生育意愿时存在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即发展经济,提高居民家庭收入;在各项决策中保证程序公平,提高居民公平感知;分地区施策,拉动落后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相对于传统的生育意愿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包括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项经验研究,对621份调查问卷作了数据分析。经济水平对生育意愿有-定的影响,但影响有限;且同时表现出-定的滞后性。这和中国受浓重传统文化影响且目前社会养老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有相当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网络关系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社会网络关系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展开了研究,发现建立社会网络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资源、信息和机会,所以会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重新界定了生育意愿的概念,认为生育意愿包括意愿生育数量、意愿生育性别比、意愿生育质量三个维度。接着,本文将决定生育意愿的因素分为:基本信息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情境因素。最后,本文阐述了生育意愿决定因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421名重庆市高校学生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阻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能力积累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等;激励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创业条件、自我成就感等;身边人的创业经历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对此提出政策建议,希望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找到提高重庆创业教育效果的办法,提高重庆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2006年和2008年的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作了调查。在我国经济社会较为发达地区,城乡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无论在生育数量还是在子女性别偏好和生育时间上都存在趋同的现象。对目前各省市在生育政策调整时城市和农村依然采取不同政策的做法提出看法。在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省市,可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1,(1)
为了解四川省南充市城区已婚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南充市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文章采用便利抽样,使用自制匿名问卷对南充市城区已婚育龄妇女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使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调查297名已婚育龄妇女,平均年龄31.89±5.32岁。理想孩子数为1、2、3的人数分别为126人(42.42%)、168人(56.57%)、3人(1.01%);已育孩子数量为0、1、2、3的人数分别为11人(3.70%)、202人(68.01%)、82人(27.61%)、2人(0.67%);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59±0.51,平均已育孩子数量为1.25±0.53(t=9.339,P<0.001),理想子女数≥2的育龄妇女已育子女数≥2的比例高于理想子女数为1的育龄妇女(χ2=51.90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育龄妇女已育孩子数有统计学关联的因素为育龄妇女理想孩子数、年龄、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购买养老保险、丈夫文化程度、住房类型。从而得出结论:南充市城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较低,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自身条件会影响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两次独生子女问卷调查所获第一手资料,对北京城市女性独生子女婚育群体进行考察。在生育意愿方面,女性调查对象的意愿生育水平呈现偏低发展走向,但二孩生育意愿出现明显上升,不过对于生育"政策二孩"的选择呈现明显的矛盾心理和不确定性;在实际婚育状况方面,初婚初育时间在后移,婚后离开父母单独居住开始增多,孩子以双方父母照料为主。政府应积极鼓励双独夫妻生育两个孩子,发挥"政策二孩"生育对于缓解人口结构快速老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流动人口规模逐渐增大。农村流动人口生育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农村人口流动只会不利于计生工作的开展,但通过分析可知,农村人口流动对降低流动人口生育意愿是有积极影响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基于对甘肃省兰州市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数据显示:(1)居民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2)二孩政策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3)经济是影响生育二孩的最主要因素,生育意愿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出现进一步降低的趋势;(4)居民的生育意愿和受教育程度成反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更不愿意生育二孩;(5)男性生育二孩的意愿比女性高;(6)单独家庭的年轻夫妇更愿意生育二孩.  相似文献   

13.
14.
朱婕妮  罗获发 《当代经济》2017,(36):148-149
在大学生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单一的资金来源这一矛盾下,针对大学生的网贷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网贷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监管不严等问题不断涌现,使得当前网贷行业乱象迭生,遏制了大学生网贷使用意愿和网贷行业发展.我们通过对嘉兴学院学生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影响大学生网贷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以此为例,多角度对整顿网贷行业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舜  韩雷 《财经科学》2024,(2):91-106
新兴技术变革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对生育观念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厘清机器人使用影响女性生育意愿的内在逻辑,并综合使用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公布的机器人安装数据和2018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2018)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机器人使用降低了女性生育意愿,该结论在使用双重机器学习、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及使用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2)机器人使用降低女性生育意愿的机制是谈判地位效应;(3)机器人使用对体制外的就业部门、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受宗族文化影响强的家庭的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更大;(4)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变革改变了家庭生育偏好,说明机器人使用有助于缓解性别比例失衡。同时,机器人使用还冲击了女性的“性别角色”观念,提高了女性在生育决策中的自主性。为此,可以通过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对经济高质发展的推动作用,缓解性别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16.
17.
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从认知理论角度出发,构建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理论模型,探究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社会资本通过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资本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根据结论,文章从多个角度对激励大学生创业、提高其创业意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吴江为例,对苏南流动人口生育意愿中的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生育时间与生育动机四个要素分别作了考察。就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客观要素与生育意愿中四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生育动机是生育意愿中的核心要素,对理想子女数、性别偏好与生育时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不可避免地会随之变化。本文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太原市的总体生育现状以及不同群体的生育意愿做出回答,并对影响当前育龄人口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居民迁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李君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8,28(3):454-459
居住是反映居民基本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人们对其居住需求的改变和居住区位的再选择,进一步影响着各种居住空间结构的变迁。文章基于1 234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选择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迁居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迁居意愿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人口、现住宅改造时间、出路交通、房屋面积及结构、地形是影响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村居民迁居意愿的产生是农户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后,家庭进行综合决策的结果。随着农村大家庭的逐渐消解,家庭结构的日趋小型化,人口较多的大户家庭还面临着进一步迁居的可能;山地农村居民更愿意迁居;出路交通和现有住宅结构还是居住环境中引起居民居住不满的主要因素。今后的农村居民点建设应适度从农户角度出发,合理引导居民迁居,不断完善居民点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