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确计算现金必要量和现金流通量,是保持货币流通正常的关键。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弄清直接制约现金必要量和现金流通量的相关因素,较为切合实际地计算出现金必要量,以便有计划地使流通中的货币量符合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货币必要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货币流通的核心问题是流通中的货币量是否适应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恰当地吞吐和摆布流通中的货币量,对于完成“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商品和货币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货币流通是商品  相似文献   

2.
外汇占款是央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外汇占款的增多,将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并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经济学家一般以外汇占款与贸易顺差和实际使用外资间的差额作为衡量热钱入境规模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增发货币,狭义货币量和广义货币量都将增加,增幅大约在14%左右,用通俗的话说,银行将向市场增发票子。那么,增加货币量会引起市场中的何种反应,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呢?众所周知,市场中的货币量大体上...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必然导致货币量中介目标无效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稳定性是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先决条件。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因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货币政策当局对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能性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都依据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然而,基于伯杜和乔纳格的研究,本文研究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并不必然意味着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无效的,影响货币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最主要因素是流通速度的可预测性以及货币当局对货币流通速度的预测能力;只要货币当局能够准确预测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方向和幅度,货币供给量就仍然可以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本文的结论是,近期中国广义货币M 2的可预测性较好,因此,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而否定货币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可能性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通货膨胀是全球调节财富流向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提出了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纸币流通使货币量与信用量融为一体,存款取得了双重存在和双重职能,由此形成了“现代货币之谜”。本文试从货币量存在的不同形态——动态与静态,现实与潜在之区别,对存款可以双重存在和执行双重职能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存贷款关系及存款作用,探索货币流通机制和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七十年代以来世界通货膨胀加剧,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通货膨胀,在投资决策与经济分析中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一、通货膨胀对企业投资收益的影响通货膨胀是纸币流通所特有的经济现象。所谓通货,是指处于流通中的货币。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过程的实际需要,引起货币贬值与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有多种因素。有为弥补财政赤字之需;有人为刺激经济而过度扩张信用之需;有为在外贸顺差情况下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为收购出口所得的外汇之需等等。可见,影响通货膨胀因素尽管是多重的,但是,它们都表现在商品和货币的关  相似文献   

8.
<正>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一般分析一、货币量的定义要研究货币供给机制,首先就要对货币量进行一定的划分。不同的划分将涉及到不同的变动范围和因素。按照传统的划分标准,我国货币量仅指现金——人民币。这是因为在我国具有法定偿付能力的货币(法偿货币)只有人民币。但是现实经济活动中,除了现金之外还有其他形式执行着货币的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如各个企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转帐结算形式(下面统称转帐方式)。在现金管制条件下,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收支活动实际上已经脱离了现金流通的范围(除发放工资、奖金等涉及到个人收入方面)。对于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来  相似文献   

9.
<正> 在论及我国当前物价上涨、通货滞胀时,理论界一些同志直接、间接谈到马克思关于货币流通的公式,似乎当前的通货膨胀与这一公式有关。我认为,这里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马克思的公式本身是否正确,一个是我们应当怎样运用马克思的公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有关章节里,一再论及货币流通的规律,指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价格总额是每种商品的数量同价格的乘积。马克思说:“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这个规律是普遍适用的。”这个规律不是马克思的个人发明,是他概括前人思  相似文献   

10.
货币供应量(Moneysupply)是西方货币银行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货币量的宏观控制角度来看,它与我们常用的货币需要量(必要量)概念有下面两个重要区别:第一,分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概念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进行宏观控制的中间目标,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而货币需要量概念更多地是进行商品货币关系理论分析的工具。在我国,人民银行进行宏观控制的货币指标是现金与信贷总规模,它们在实践中的作用与货币供应量概念比较相近。第二,不论在哪一个国家,货币供应量的概念都是指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负债业务中的诸项目,(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也是中央银行负债中的项目)而我们在研究适合经济需要的货币量问题时,则有时指银行资金来源而言(现金与存款规模),有时又指银行资金运用而言(贷款总规模),它的内涵不如货币供应量概念那样明确,就是指具有购买能力的流通支付手段。  相似文献   

11.
货币需求稳定性与货币量指标在货币政策框架中的重要性存在紧密的关系。在西方国家,货币需求稳定性下降使货币量指标逐渐从各国货币政策框架中淡出。虽然我国也存在货币需求的不稳定,但转型经济的特殊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制约,使货币量指标在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目前,细致分析各类转型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形成的冲击,提高对货币需求的预测能力,才是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通货膨胀     
探通货膨胀之“源” 国家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就是通货膨胀。这也是每个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经济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宋涛教授回忆道:我国自80年代以来,已经出现过三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5年,物价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围绕最优货币中介目标的选择,在利率、简单加总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之间争论不休。本文基于DAG SVAR模型,分别对美国、欧元区、英国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R、简单加总货币量M2、迪维西亚货币量D2对物价P、产出Y影响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实证比较。结果发现,在美国,M2对Y的影响最大,R对P的影响最大;在欧元区,D2对Y的影响最大,M2对P的影响最大;在英国,M2对Y和P的影响都最大。总的来说,若货币最终目标是经济增长,则美国、英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简单加总货币量,欧元区的最优中介目标是迪维西亚货币量;若货币最终目标是物价稳定,则美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利率,欧元区、英国的最优中介目标是简单加总货币量。由此可见,对于不同的经济体或者不同的货币最终目标,最优中介目标的选择可能有所不同。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利率普遍优于货币量,迪维西亚货币量普遍优于简单加总货币量”学术共识的反向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有关金融变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显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认为货币量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观点颇为流行;有的研究通过比较货币量与贷款量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的显著性,得到贷款量比货币量更适合作中介目标的结论。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很可疑,至少在我国目前是不成立的。实证分析表明,货币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利率;贷款量作用的显著性最低。这说明当前还应该坚持以货币量为中介目标。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将是一个比较好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贷膨胀,就是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一种现象。因此通货膨胀,在习惯上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一般地说,物价上涨率在3%—5%属于正常;物价上涨率达到7%以上,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超过9%以上,则是明显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最优货币量准则最早由弗里德曼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弗里德曼的理论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查理和科雷亚等系统地证明了该准则的最优性,费尔普斯等一批经济学家则对此持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近些年来国外围绕最优货币量准则的微观约束条件、最优货币准则中的动态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货币增长路径问题、开放经济条件下最优货币准则问题以及最优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估算问题等方面,对最优货币量准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货币需要量预测方法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货币数量是货币流通的中心问题。只有开展对货币需要量的测算,才能知道客观上需要多少货币,再同实际上已经向流通界投放了多少货币作比较分析,才能知道货币流通量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一货币需要量预测方法的回顾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鉴于1956年下半年我国第一次出现了货币流通量过多的实际情况,就提出了如何运用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公式,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条件,预测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把货币量保持在客观需要的水平上,并提出了货币需要量预测的方法和公式。当然,这只是初步的。三年“大跃进”,我国第二次出现了货币流通量过  相似文献   

18.
黄安仲 《当代财经》2006,(10):41-46
利率和货币量哪个更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目前许多文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不涉及货币政策工具与利率以及货币量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即货币政策工具和利率以及货币量之间存在明确的、稳定的关系,从而保证利率目标或者货币量是可控的。基于法定准备金操作的研究表明,法定准备金操作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确定的关系,而和利率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导致利率和法定准备金操作关系不确定的主要原因,则是IS曲线斜率正负性的不确定性;同时,对现阶段中国IS曲线斜率稳定性的实证研究表明,其斜率正负性是不稳定的。因此,利率不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19.
怎样保持流通中货币量正常,币值稳定,避免货币发行过多?关键性的问题,就是要改进目前的经济计划体制,把货币发行量作为国民经济中独立的经济指标,并充分提高和发挥这个经济指标在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指导思想“左”的错误,在经济工作中追求高指标,高积累,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致使经济建设铺大摊子,扩大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结果,就不得不靠发行货币来解决。因此,在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中,把正确确定货币发行量看作可有可  相似文献   

20.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总和,从而导致物价连续上涨,货币购买力不断下降的现象。这一现象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已有多年,1978年至1990年的社会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上涨了0.7%、2%、6%、2.4%、1.9%、1.5%、2.8%、8.8%、6%、7.3%、18.5%、17.8%、2.1%。虽然近几年的治理整顿已初见成效,但通货膨胀还是以不容置疑的事实或高或低地存在于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