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2年国内外不确定性增加,我国实体经济下滑风险加大。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出口贸易持续下滑,外需受阻,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源泉。2012年结构性减税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投资、降低物价等,增加国内有效需求。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确保扩大国内需求,如增加国民收入,实现藏富于民,让百姓有钱可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稳定消费预期;注重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释“结构性减税”内涵、出台背景及实践情况,分析其促进企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物价、扩大出口等作用。分析结构性减税政策存在的影响地方财政收益、体制本身存在不足、对所得税制调节不大等问题,提出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财税分享比例、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体制、调整现行所得税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这一段时间,围绕结构性减税的呼吁和议论处于十分热的状态。鉴于社会各界对于结构性减税的期望颇高,更鉴于政府亟待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载体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关结构性减税内容的谋划,显然不能停留于抽象层面,尤不应满足于零敲碎打,跟着感觉走,而应深入到具体规模的界定上。换言之,我们需要将结构性减税加以量化——究竟要减多少税?  相似文献   

4.
结构性减税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我国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和着重点。就其本身而言,结构性减税属于一种"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结构性调整"的税制改革方案,它乃是政府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调控目标,基于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采取的一种阶段性税收政策调整或持续性税收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税收政策实质上反映的是税与经济的关系.目前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以往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它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从量上看是减税负,从质上看减税的根本目的是完善税制,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减税的同时应注重强调有选择的减税,在减税收的同时注重控制预算赤字以及在税收调整中优化税收制度.结构性减税强调税制结构内部的进一步优化,从而使税收政策工具更好地发挥“稳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东兰  陈凡 《经济纵横》2013,(3):121-124
从总体上看,目前对我国结构性减税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是就某一年度或某一时期的减税政策进行讨论,提出的建议也多半具有"时令性",很少从整个经济体制优化、税收体制优化和相关配套措施优化等角度来研究。今后应加强定量研究并从整个经济体制优化和税制体系优化等新问题出发,完善我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7.
高培勇 《经济》2012,(5):14
这一段时间,围绕结构性减税的呼吁和议论处于十分热的状态。鉴于社会各界对于结构性减税的期望颇高,更鉴于政府亟待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载体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关结构性减税内容的谋划,显然不能停留于抽象层面,尤不应满足于零敲碎打,跟着感觉走,而应深入到具体规模的界定上。换言之,我们需要将结构性减税加以量化——究竟要减多少税?结构性减税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今年,它还要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  相似文献   

8.
《资本市场》2012,(10):34-35
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无外乎两条路,一条路是推出类似2009年那样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但我国尚未形成以创新驱动和技术主导的内涵式增长模式,一味继续扩大投资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和通胀,将给经济转型带来更大困难;另外一条路就是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战略意义所在。而且,结构性减税政策对减少收入差距、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也是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9.
结构性减税成为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其肩负着扩大内需、支撑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税收痛苦”等多项重任。但专家指出,这种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调整并不同于全面『生减税,而是在适当减轻税收负担的同时,优化税收结构。当然,2012年的税收增速或许会因结柯眭减税的实施而有所放缓。  相似文献   

10.
最新数据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前景尚未改善,反而愈加黯淡。短期内,经济增速难以按市场预期在三季度见底,反而会继续下行,未来走势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各种政策来稳定经济发展,其中就包括结构性减税政策,政策的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结构性减税就是要在税收总规模不变甚至适当增加的前提下,削减一些特定纳税人或特定税收项目的税负,其中最主要的是要削减中低收入者缴纳或负担的税收;在减税的方案上,主要是降低对人民衣食住行课征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全面推开“营改增”,适时调减企业所得税税率,并在工薪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加进个性化的费用扣除标准。上述降税的收入损失可以通过提高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的办法加以弥补。  相似文献   

12.
结构性减税比单纯的减税更加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历时5年的实践,在扩大内需、减轻企业负担、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顺利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是减税有悖于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减税方案面临难实施的现实困境.应重视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优化财力分布,解决地方财政减少的困境,进而减少改革阻力.  相似文献   

13.
经济波动、税收政策与结构性减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来熨平经济波动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西方各经济学派关于税收政策在总量和微观上应用观点不尽一致,但总体认为税收政策是有一定功效的。中国运用税收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走过了从起步阶段、初试阶段、理智回归阶段到理智运用阶段,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更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集大成。当前应有效地实施结构性减税措施,准确把握结构性减税以及结构性减税的执行力度,减少效用损失,同时考虑当前的财政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税制改革和税率调整一般以结构性调整为导向,是在总体税负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有增有减。通过研究目前我国经济现状与税制结构,笔者认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目的是拉动需求和投资,不同于大规模的简单的减税,它是一种更为科学的、针对特定群体和特定税种的改革方式,它更为注重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契合,强调从内部调整税制结构,是目前我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导向。同时,本文强调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综合管理学、财政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对税制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构性减税与小微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各国政府纷纷利用税收杠杆推行大幅度的减税政策,力图促进经济尽快复苏。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小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为了刺激经济走出困境,保持小微企业的生机活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我国实施了以增支减税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应运而生,并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优化结构,合理减税——对当前结构性减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冰 《当代经济》2009,(12):84-85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席卷全球,蔓延至今.受危机冲击,中国经济发展也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难关,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其中,结构性减税是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结构性减税,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面临哪些不同困难,笔者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之后,为我国更好地实行的结构性减税做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来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问题。可以说结构性减税政策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主旋律。特别是在接下来的五年中,结构性减税政策将在调结构促发展上发挥很大的作用。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研究则可以探索如何在社会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税收手段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国内外学者对结构性减税政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本文在回顾结构性减税的积极效应之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新思路,以及结构性减税应做好有关配套改革的思考。进一步发挥结构性减税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高培勇 《经济》2012,(10):15
当前复杂而严峻的经济形势,要求我们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决策层到企业界在内的各个层面,也都在不断地传递出要求进一步加大预调和微调力度的信息.然而,静下心来仔细地审视一下身边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便会不无遗憾地发现,相对于以往,目前政府可供操用的政策手段其实相当匮乏,留给我们的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空间事实上已经变窄.  相似文献   

20.
<正> 按照一般理论和国际经验,刺激经济增长的反周期性扩张财政政策,应包括扩大财政支出和减税两方面。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采取的主要是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办法,即通过增加赤字,增发国债,扩大公共投资。1998~2001年赤字和国债发行如(表1),其中四年分别增发1000亿元、1100亿元、1500亿元和1500亿元,共计5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贴息。这对经济增长虽然有一定的拉动效应,但也使财政风险增大,国债负担率迅速上升,已由1998年的9.9%增至2001年的17.4%,影响了我国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