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审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普遍做法主要是“两个集中”,一是“资金集中”;二是“信贷投向集中”。从局部看也许是风险小了,资金安全了,但从国民经济全局看,金融风险却集中且放大了。第一,基层银行既不敢给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也不敢给负债的国有大企业贷款,只会把存款用来买国债或上交总行,其结果是把金融风险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第二,银行对中小企业“急、小、险”的贷款需求慎之又慎,但对热门行业竟相投放,贷款集中在重点行业的少数重点企业,特别是对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及技改项目的信贷投入,如果没有合理的布…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肯定信贷集中正面效应的基础上,说明了信贷集中会加大银行风险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容易产生行业泡沫、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并针对常见的单一企业与单一行业信贷集中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商业银行信贷集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肯定信贷集中正面效应的基础上,说明了信贷集中会加大银行风险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阻碍货币政策的传导、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容易产生行业泡沫、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的负面影响和潜在风险,并针对常见的单一企业与单一行业信贷集中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趋势逐渐加强,其直接影响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必须做到: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展互相性担保、积极利用民间融资;建立独立的中小企业贷款不良资产问责和免责制度体系;加大合理的政策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5.
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必由之路。如何顺利跨过这一关键性的一步,笔者对县级某专业银行进行了解剖,并对十家有信贷关系的企业进行了调查。一、主要障碍(一)资产质量层次低。截止1994年末,某专业银行资产总额中的贷款占65.8%,审计资料显示信贷资产情况:一是贷款投向结构失衡。外贸企业贷款,占信贷资产总额的58.8%,进出口企业贷款占27.6%,三资企业贷款占0.6%,代筹资金款占7.3%,质押贷款占5.7%,由此可见,贷款额度过于集中,导致银行经营受到一定阻力,信用放款比重大,一旦企业偿还无力,银行贷款风险将直接显现。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经济增长趋势下,分析和研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信贷集中、控制和管理金融风险,提高其信贷资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组合证券投资模型,利用山东省1980~2006年三次产业贡献率的面板数据,探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产业信贷投放合理区间,旨在为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为准确地判断信贷集中程度和规避信贷集中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支持国民经济8%的增长目标,中国工商银行今年以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上半年投放797亿元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增加233亿元。中国工商银行有关负责人说,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为了支持国民经济增长,保证贷款的适时投放,中国工商银行制定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大对国家铁路、公路、通信、城市建设等的信贷投人,基础产业和重要行业固定资产贷款当年增量比上年提高ic个百分点;二是安排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300亿元;三是在重点支持500户国有企业的同时,注意增加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使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信贷集中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信贷集中风险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我国银行业信贷集中风险的现状和危害后,提出了使用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化解银行信贷集中风险的建议。并对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我国的实施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摘要: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它构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是银行风险治理的核心。2009年来的天量信贷引发对于信贷集中地产、制造业的担忧,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角度,保持货币政策稳定,积极推进消费信贷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研究》2009,(4):22-22
央行、银监会日前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要优先保证手续齐全、符合项目开工和建设条件的中央投资项目所需配套信贷资金及时落实到位。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金融机构贷长、贷大、贷集中和严重存贷期限错配产生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已有团体贷款的运作机制和在普通贷款领域的优势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团体贷款和小额信贷的特点,研究了“团体贷款在小额信贷优势问题,指出了团体贷款能有效地克服目前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并为团体贷款在小额信贷中的运用与发展提出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助学贷款是银行特殊的信贷资产,以往的证券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证券化的产品设计、信用增级、债券定价等技术层面,鲜有讨论助学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政府、商业银行和高校的角色定位。文章首先对助学贷款及其他信贷产品证券化的理论及实践进行梳理,总结现行助学贷款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商业银行助学贷款资产的特殊性。其次基于助学贷款的特殊性质,阐述了助学贷款证券化中政府、商业银行及高校不同于其他证券化过程中的角色。最后提出了对未来重构中国助学贷款证券化中政府、商业银行、高校关系的措施进行了简要设想。  相似文献   

13.
侯青林 《财会月刊》2011,(29):37-39
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信贷市场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是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体制上的金融抑制加剧了信贷配给,而中小银行的特殊性,如区域性、资本资产额小、组织层级少等使得它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大银行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减少违约风险,从而改变了解释信贷配给的贷款者的预期收益与承诺的贷款利率的函数,进而缓解了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14.
杨南波 《企业经济》2002,(2):141-142
当前农业银行对信贷准入、贷款发放都有了比较成熟和系统化的制度,并已在实践中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新增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但是,在信贷资产的经营管理中,欠发达地区农业银行对信贷退出的问题的研究显然还十分欠缺,没有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这是近两年信贷资产质量难以提高、不良贷款总量不断攀升、信贷结构调整迟缓的一个重要内因.从广义上讲,信贷退出包括对正常到期贷款和潜在风险贷款的主动退出及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前者需要建立主动的信贷退出机制,后者需要建立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机制.本文着重就建立和完善信贷主动退出机制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消减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008年10月份政府迅速调整了货币政策方向,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信贷总量快速增长,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趋势、恢复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然而信贷增长过快使得通货膨胀预期上升,2009年的贷款高增长难以持续。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发达 ,融资渠道主要是通过银行 ,因此 ,金融风险主要也集中在银行。中国 1998年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约占贷款总额的2 0 %~ 2 5 % ,总量在 130 0 0亿~ 170 0 0亿元 ,规模已经相当大 ,这是引发国内金融风险最基本的因素。另外 ,中国国有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都集中在国有企业 ,而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不佳 ,这种状况近一两年虽有所改变 ,但信贷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事实上 ,目前中国银行提高资产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无论是加强银行监管 ,还是建立新型的银行体制等 ,其核心都是使银行进入良性运…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基建核算,贷款偿还,垫支退还,校内拨款,校区核算等等.应尽快制定新的高校会计制度,调整、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具体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问题分析与对策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大商业银行在原有的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基础上,都纷纷推出了包括耐用消费品贷款、助学贷款以及不指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供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缺少有效的担保和抵押,多数有信贷需求的农户无法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贷约束.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彻底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从而为农村市场提供了新的抵押物,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满足农户借贷需要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从信贷产品的角度研究和分析我国农村市场中存在的供求非均衡现象,并力图通过信贷产品的创新有效化解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这一困扰我国金融市场多年的疾病,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信贷供求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住房信贷的发展,近期有不少地方推出了一种“零首付”的贷款品种,即购房者不需支付任何首期付款,可以从银行获得100%的抵押贷款。它预示着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理念和行为正悄然发生变化,从以往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和大笔贷款,开始向小百姓和小笔的消费贷款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