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物质基础,是财政收入来源的主要物质条件,是全国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据有关资料统计,近13年来国家至少有5000亿元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失,每天大约流失1亿元。因此,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有资产权益,保障其完整与增值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审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马洪霞 《内蒙古财会》1996,(9):44-44,43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或其授权机构对企业投资而形成的资产。以及由国家法律确认的各类资产。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总额已达45000亿人民币,它们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基础。可近十年来,据国有资产管理局资料.国有资产平均每年造成的流失高达500多亿元,即每天流失1.3亿元。胜目惊心的事实表明,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保值增值是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行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极为严重。据有关材料反映,全国平均每天流失国有资产金额达一亿元左右。为此,亟需加强监督和完善管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些国有企业在新旧财会体制衔接过程中,擅自报废固定资产,突击使用专用基金,违背资本保全原则,直接损害国家利益。 (二)有些国有企业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在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改造和产权交易过程中,有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使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4.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部门粗略统计,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平均每天损失的国有资产约一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国家至少已有5000亿元的家当流失掉了,约相当于再建十个深圳市。这种状况,巳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流失、损失的国有资产也达500多亿元。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3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 国有资产流失,是任何国有资产的占用单位违反国有资产管理及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造成国有资产或其应得收益的损失。据估计,我国国有资产以每年数百亿元的速度大量流失。资料表明:从1982年到1992年,国有资产流失高达5000亿元,平均每天流失1.3亿元,近年来国有资产的流失速度更是触目惊心。国有企业目前存在对经营者的管理失控问题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过分的在职消费;2.信息披露不规范;3.短期行为;4.过度投资和耗用资产,国有资产低效使用;5.侵占国有资产;6.国家股不分红或少分红。上述种种说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代理成本过大,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降低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代理成本,实际上就是遏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因此,只有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才能  相似文献   

7.
企业改组中国有资产的现状 国有企业改组,是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企业改组中,国有资产流失相当严重,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和推算,8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损失约6000个亿,平均每天流失1个多亿,数额之巨大,方式之巧妙不由人不震惊。这无疑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更破坏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我国目前平均每年流失、损失的国有资产也达500多亿元.这就意味着我国每天流失国有资产达1.3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9.
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剖析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存在形式,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但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量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向集体、个人和外商。据有关部门估算,近年来,每年流失的国有资产则是以千亿元计算,平均每天流失为几亿元。为此,必须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加以剖析,给它以科学定义,进行严格的界定,用法律的观点来评价,从而实现规范的管理和对违规者的查处。上海市1995年至1997年立案查处的21O件国有资产流失案件,国有资产流失就达63亿元。国有资产流失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一、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监管存在的纰漏1、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呈现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国有资产大量以"有形的""、无形的"形式流失。一是高层领导由于缺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流失的核心:产权流失近年来,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保守的估计每天也有一个亿。按此速度计算,至少已有5000亿元的国有资产通过各种渠道流失。这种状况若不及时加以改善,我国40000亿元的国有资产可谓岌岌乎殆哉。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人人所有,人人无责”,国有资产产权主体虚置,名义上全民所有,实际上无人负责。而且产权不能流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流失原因及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析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保障。但进入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了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创业。我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有资产。据国有资产统计报表资料,我国现有国有资产总量已达4100亿元。然而,这个凝结着全国人民血汗的巨额财富正以各种公开和隐蔽的方式不断流失,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和测算,仅  相似文献   

15.
李新月 《公司》2002,(3):16-17
国流流失严重 当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堵塞这一“黑洞”已刻不容缓。其流失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亏损流失。国有企业的亏损很大程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据一研究资料披露,目前,全国国有企业亏损面仍然有 1/3,“九五”期间全国国有企业的亏损达2000亿元左右。 二是经济担保损失。国有企业负责人为照顾关系、亲朋或受行政干预,用企业名义私下为他人提供担保,当被担保人破产或逃逸,对方告上法庭,企业只好负担连带赔偿责任,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是无效投资损失。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在没有进行市场调查、没有…  相似文献   

16.
<正> 据财政部统计材料,到2001年底,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109316.4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73149.3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为36167.1亿元,经营性资产分布在近二十万个国有企业中。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的管理是按中央政府作为国有资产出资人的唯一代表,多个部门分割行使出资人的职能的体制运行的。今天,这种体制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政企不分,管资本与管人、管事不统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中缺乏真正代表国有资产的  相似文献   

17.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于1992年7月发布了“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施行细则”对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定了政策上的规定。 由于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曰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损失总额达1000多个亿,如果加上明亏、潜亏和挂帐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则高达3000亿元。这一状况已引起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注。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审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越来越复杂,手段越来越隐密,花样层出不穷,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精略统计,每年国资产的流失达1000个亿,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体现在会计领域,流失的现象繁多,主要有。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近十几年来,我国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一亿元,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000亿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渠道流入个人、集体和外商的腰包,形成巨大的“漏洞”。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制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据国家审计署2006年对15户中央企业审计调查结果显示,国有资产流失达18亿元。国有资产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流失,已经成为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管理过程中的流失,有资产投资经营过程中的流失,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流失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