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薪酬契约是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已有研究大都集中在高管薪酬对企业整体业绩敏感性方面,而对不同风险性质业绩与高管薪酬的关系却鲜有研究。文章以2007年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为背景,以中金岭南为例来研究检验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性质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要小于对正常营业利润的敏感性,且高管薪酬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存在粘性,这说明上市公司对高管薪酬的考核存在"重奖轻罚"现象,因此建议上市公司改进现有薪酬契约,建立综合业绩考核指标,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高管薪酬的敏感性,以此避免管理层的过度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5,(36):74-78
本文以2012年到2014年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借鉴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薪酬-业绩敏感性模型和粘性模型,运用SPSS17.0、EXCEL2007等相关统计软件,从财务会计数据生产过程锲入,考虑公允价值转回后,检验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货币薪酬之间的影响。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其引入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契约经济后果,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契约中对公允价值的运用促进了契约的激励作用,但不能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约束。董事会特征等因素在契约设计时没有被充分考虑。以上结论都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薪酬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孙隆 《财会通讯》2014,(4):15-17
在非效率定价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对于管理层财务决策,在股权结构不合理条件下是否会起到预期作用,尤其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是否会对管理层薪酬粘性产生影响。本文以2011-2012年深交所A股部分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2009年新准则3号解释公告生效以来,上市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体上与管理层薪酬粘性呈正相关,在非效率定价的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与管理层薪酬粘性呈正相关。并对规范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构成,契约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平和公允,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企业契约各方公平公正的利益关系的均衡。公允价值是为协调契约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契约各方的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必然产物。由于现实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矛盾冲突以及会计契约的不完备性,公允价值的计量必然产生经济后果。因此,应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规范公司治理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减少企业管理层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相似文献   

5.
基于契约视角的公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联合体,契约的重要特征就是公平公正,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企业契约各方公平公正的利益关系的均衡状态.公允价值是为协调契约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契约各方的交易费用而产生的必然产物.由于现实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矛盾冲突以及会计契约的不完备性,公允价值的计量必然产生经济后果.治理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应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规范公司治理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减少企业管理层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中国平安"高管高薪"事件入手,结合我国制度环境下公允价值运用背景,分析高管薪酬对不同盈余项目的敏感性。研究发现:①高管薪酬对不同盈余项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由于委托人的非理性,高管薪酬对于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项目具有更高的业绩敏感性;②市场低迷(金融危机)时期,高管薪酬对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项目并没有如前人所述的"粘性";③高管薪酬对不同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中国平安而言,最敏感的项目是衍生金融工具,其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然后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平安"高管高薪"事件入手,结合我国制度环境下公允价值运用背景,分析高管薪酬对不同盈余项目的敏感性。研究发现:①高管薪酬对不同盈余项目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由于委托人的非理性,高管薪酬对于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项目具有更高的业绩敏感性;②市场低迷(金融危机)时期,高管薪酬对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盈余项目并没有如前人所述的"粘性";③高管薪酬对不同金融资产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中国平安而言,最敏感的项目是衍生金融工具,其次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然后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006—2011年从事航油套期保值业务的交易规模、盈亏状况以及该公司高管薪酬变化特征,考察了该公司高管薪酬与净利润、营业利润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之间的关系。基于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广泛应用的制度背景,将公司业绩分为营业业绩和风险业绩,并比较分析高管薪酬与不同风险业绩的粘性程度,以期从高管薪酬机制中关于对高管投资行为规定的特点找到对管理层投资行为的直接解释。  相似文献   

9.
现代企业是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联合体,会计计量为维护契约的公平公正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由于现实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矛盾冲突以及会计契约的不完备性,公允价值的计量必然产生经济后果。治理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应建立与公允价值相适应的市场环境,规范公司治理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完善公允价值计量规则,减少企业管理层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会计政策选择权。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古有"不患穷而患不均"的说法,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人们都在追求公平,其中薪酬是最关心的方面。文章选取企业管理层薪酬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度量方法、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对我国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合现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观点,发现我国企业大多以公司业绩来定管理层薪酬的缺陷,指出现有对管理层薪酬外部公平性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存在"黑箱"问题,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内部人控制模式异质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大股东掏空与高管薪酬粘性的关系。研究发现,强式股东控制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掏空与薪酬粘性不存在显著关系,非强式股东控制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掏空显著加剧薪酬粘性,大股东掏空程度越严重,薪酬粘性越强。在非强式股东控制模式下,进一步按照市场竞争程度高低分组,发现与低市场竞争压力相比,高市场竞争压力下大股东掏空更能加剧薪酬粘性。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完善企业薪酬契约制度,以制度增强对大股东与管理层的制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邓曦东  唐宁  邓沛  何思 《财会月刊》2019,(18):29-36
以我国沪深A股2013~2017年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管理层能力、管理层薪酬和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能力和管理层薪酬均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管理层薪酬能够正向调节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企业中,管理层能力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以及管理层薪酬的正向调节作用较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对公允价值信息是否存在"功能锁定"现象。在计价观下,本文通过检验发现:具有相似超额净资产收益率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利润总额比例显著不同的投资组合,在各个时窗内股票的累计超额报酬率在统计意义上没有显著差别;在信息观下,根据修正后的Ohlson模型,发现扣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每股净资产以及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与股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我国资本市场对公允价值信息存在"功能锁定"现象。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应引导投资者识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公司非持续性盈利。  相似文献   

14.
张力 《财会通讯》2011,(9):26-30
本文以公允价值理论为依据,研究其在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中国新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股价的关系。研究发现:每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经影响了股价的变化,并且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是持肯定的态度,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历史成本对股价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在2008年的年报数据中反映出股价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系数比2007年有所降低,这是因为投资者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存有疑虑。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政策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契约安排。本文从契约理论出发,分别就管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社会契约等方面,对企业的若干内外部契约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道德风险的存在、债务契约的有限性以及社会契约成本对管理层的影响,使得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必须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最大化企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计量的契约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契约经济学理论解释了公允价值计量产生的渊源,具体分析了不同契约形式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建议通过完善企业契约、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并积极营造公允价值计量的外部环境,为我国适度应用公允价值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赵博 《财会月刊》2012,(5):7-11
本文以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代理冲突为出发点,以我国产权属性和薪酬管制为制度背景,分析了上市公司货币薪酬、持股比例以及在职消费水平三种激励手段与管理层过度投资的相关性,并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契约对过度投资的治理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有效的激励契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过度投资冲动,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契约安排缺乏应有的激励效率,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较弱,这为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08—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降低了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并增加了企业高管的超额薪酬。机制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赋予了管理层集中的决策自主权,弱化了外部对管理层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力度,增强了管理层利用其高度集中的权力影响董事会薪酬契约制定的能力,获得了更多与企业业绩不匹配的私有收益,从而降低了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内部控制质量或信息披露质量较高的企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对高管薪酬契约有效性的负面效应会得到抑制。研究结论为全面认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数字化转型公司高管薪酬契约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2012年中国500强企业数据,依托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分别对两者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损益来源、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与投资损益相关会计信息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建议将企业战略性投资损益以及对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能力纳入企业业绩考核之中,以期为我国建立更完善、更公允的企业排名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院薪酬契约的初衷在于缓解代理冲突,让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薪酬契约的有效性问题,指的是薪酬契约能否对经营者产生激励,以及所产生的激励效果的强弱。从早期对薪酬是否与业绩相挂钩的检验,到如今对影响薪酬契约有效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经理薪酬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文章以薪酬决定中的管理者权力观和最优契约观为出发点,对国外有关薪酬契约有效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当前我国存在的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不匹配问题提供相应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