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决权争夺是不同的公司股东组成的不同利益集团,通过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以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进而达到更改管理或公司战略的目的的行为,根据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在现代公司制中股东与董事会存在委托一代理关系,股东大会将决定谁进入董事会,大股东推荐的董事人选当选的人较多的话,大股东就控制了董事会,从而取得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控制权的争夺,传统上一般是通过公司并购以获得多数股权而达到目的,但表决权争夺则是一种金融创新,它是争夺股东的委托表决权而不是股权的方式得到控制权的,其中向证券市场中的公司中小股东公开征集委托表决权授权书,是表决权争夺达到白热化的标志,这为中小股东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表决权争夺与公司并购都是力图控制公司,但前争夺的目的不仅是股权(尽管可能同时争夺股权),而是股票表决权,双方不再一味攀比拥有股份的多寡,可以说,这种借助第三方力量的方式更注重决策权,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证券市场发生的表决权争夺事件。  相似文献   

2.
聂鹂娴 《会计师》2023,(14):49-51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A股市场上市公司被举牌、陷入控制权争夺战的事件频繁发生。了解控制权争夺的动因有助于企业做好防范,避免失去控制权。选取A股市场老牌国有企业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争夺案为例进行研究,分阶段对整个案例进行回顾,分析其控制权争夺的原因以及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发,由于制度供给不足和监管、司法乏力,导致双头董事会接连出现,使上市公司治理和投资者权益保护频频陷入困境。本文以新潮能源控制权争夺为例,揭示了双头董事会暴露的诸多问题:原管理层对外部股东行权资格的恣意限制、对外部股东提案的实质性审核,以及我国公司决议行为保全制度的不成熟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为此,监管部门应及时确认股东大会决议的效力,法院对公司决议的行为保全应更审慎;同时,更高效的司法程序、更广泛的替代性争议解决机制和更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也有助于解决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编辑手记     
《新理财》2004,(12)
年度CFO评选正在进行中,我们收到了王化成教授领衔撰写的"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一文。正如一个好公司离不开一个好的CFO,CFO的成长也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一个治理结构完善、生产正常有序的公司必定是CFO成长的沃土,反之则可能成为其夭折的襁褓。如本期"封面专题"所例举的"四砂股份"在5年多时间里四易其主,生产陷于停顿,则简直就是CFO的恶梦。当然,公司控制权易主,在国内外都是经常发生的事,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恶梦的开始,关键在于争夺控制权的目的。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公司控制权的转移主要是作为战略并购或公司外部治理的手段,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而在我国,争夺控制权的目的大多是看中了目标公司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概述了安徽皖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皖通科技”)控制权争夺的始末,其次对该事件带来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该事件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代理权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理权争夺是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上有别于企业并购的另一种控制权转移方式。从代理权争夺的原因、过程和特点来看,它的财富效应与其对公司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代理权争夺在中国证券市场已完成了数例实践,对这种金融创新进行法律规范有助于有效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为及其功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投资者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机构投资者偏好股份的收益性,但不排除运用股份支配性追求收益的可能,这种可能在其力量日益壮大的今天往往转化为现实的积极行为。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的主要方式有发送解释函、非正式呼吁、提交股东提案、反对经理提案的代理权活动和发起争夺公司控制权的斗争等。机构投资者一旦参与到公司治理活动中,势必对公司的系列决策活动和经营绩效产生实质影响。  相似文献   

8.
继万科股权争夺大战爆发后,控制权转移再次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我国控制权市场特有的股权分置现象,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情况。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控制权市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举牌的手段来实现控制权转移也越来越频繁,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发现控制权发生转移会使目标公司股价发生变化,给股东带来超额收益,同时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信息提前泄露的现象,使得投资机构或内部人员可以通过内幕消息提前操纵股价的变动。  相似文献   

9.
争夺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浏览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概况,便可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战风起云涌.据统计,截至2002年7月,中国证券市场就发生325家464例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事件,其中控制权成功转移的有310家411例.以全部个案计,控制权转移2次及以上的有105家,占32.41%;以成功个案计,控制权转移2次及以上的有77家,占24.84%.  相似文献   

10.
王恩山 《会计师》2011,(1):109-111
<正>最近,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案成为最热门的财经事件之一,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美电器虽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但却引发我们对内地A股市场上市公司相关问题的思考。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控制权大多掌握在单一大股东手中。大股东的控制权是否  相似文献   

11.
资本结构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熊鹏 《海南金融》2004,(11):12-14
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内容、方式及其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并探讨了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最后指出,为充分发挥控制权市场的积极作用,我国必须做好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简单浏览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概况,便可发现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战风起云涌。据统计,截至2002年7月,中国证券市场就发生325家464例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事件,其中控制权成功转移的有310家411例。以全部个案计,控制权转移2次及以上的有105家,占32.41%;以成功个案计,控制权转移2次及以上的有77家,占24.84%。  相似文献   

13.
主并公司股权结构与控制权转移短期市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0年发生的79起控制权转移事件作为样本,测度和分析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短期市场反应。采用国外常用的事件研究方法,通过计算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第一次公告日前后(-10,30)天等不同窗口期的AAR和CAR,并进行统计显著性检验,本文测度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短期市场反应;从主并公司股权结构角度,通过分析主并公司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后短期市场反应的关系,本文发现了主并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短期市场反应的影响,从而为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文献做了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试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类表决制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结合有关各国(地区)公司立法例关于类别股东表决制度的有关规定,分析了类别股份的区分标准和建立类别股东表决制度的合理性,从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的流通股份和非流通股份是否构成类别股份、流通股股东单独表决是否构成对<公司法>上股份平等原则的违背等方面,探讨建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份类别表决制度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5.
李春玲 《新理财》2004,(12):41-44
案例概况: 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案例中,四砂股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从1 998年8月到2004年1月的5年多时间里,四砂股份四易其主,控制权击鼓传花一般在大股东手中传递.这其中,自2000年6月25日,第二任控股股东北京宁馨儿正式入主四砂股份后,大小股东之间就为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司五次更换总经理;职工甚至通过职代会组织护厂、驱赶大股东认定的总经理;大股东在北京新组建的董事会也成了"流亡政府",始终没能进入四砂办公.长期的控制权之争几乎将上市公司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6.
当今各国国内法中对控制权的规定存在差异和不规范,现有海事方面的国际公约又无明确的控制权的规定,实践中极易造成混乱.在国际货物运输法层面尤其在海上货物运输法层面确立完善的控制权制度、整合该系统、弥补现存漏洞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控制权制度进行系统研究并形成新的有益成果不仅可为世界海运制度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海上货物运输更好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对控制权制度的发展现状及其整合进行探讨.首先,从国内法和国际公约两方面分析当前货物运输领域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控制权制度的现状;其次,阐明整合控制权制度的意义及其总体思路;最后,认为在国内法层面,各国应在运输法中全面规定控制权制度并与现有法律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17.
股份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资金或者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回购一定数额的发行或流通在外的本公司股票的行为。股份回购在优化公司资本结构,推动公司股价回归、加强公司的控制权和代替现金股利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公司的整体运营和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动因和产生的效应。然后并从回购动因、市场效应和财务效应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我国资本市场,回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规章制度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股权制衡模型,研究在全流通背景下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问题,证明:在风险中性和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条件下.大股东调整股权比例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控制权,在控制权不发生转移的情况下,制衡型的股权结构是稳定的;在考虑风险和交易成本时,股权结构稳定与否取决于风险和交易成本的大小,较高的交易成本或较大的风险厌恶程度,将阻止控制权的转移,反之则有利于交易的进行;在控制权争夺中,大股东获得控制权的能力与其经营能力和道德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表决权是上市公司股东参与管理决策的重要方式。证券监管实践表明,不可撤销表决权委托既有规避股份限售和减持规则的动机,也有出于增强控制权转让交易中博弈弹性的考虑。表决权委托并非一项简单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其合规性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为规范上市公司股东不可撤销的表决权委托,本文建议:在信息披露监管方面,重点关注表决权委托对权益变动、控制权稳定性、投资者保护的影响;在制度规范方面,发布表决权委托示范协议指引等规则,明确表决权委托的关键要素和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雷士照明两次控制权争夺事件为例,通过资产专用性的视角,提炼基于堑壕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讨论创始人专用性资产对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问题。案例分析表明,专用性资产是公司控制权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专用性资产所形成的堑壕效应是影响公司控制权配置的重要途径。进一步的,根据现有公司治理机制的局限,本文还提出制衡创始人堑壕效应的思路。本文对如何全面评价创始人专用性资产对企业的作用,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制衡创始人堑壕效应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