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商》2015,(51)
在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背景下,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面临着严重的缺陷和巨大的挑战,数字营销方式应运而生。数字技术和新兴媒体在品牌塑造和传播的作用愈发明显,如何在数字媒体环境中成功地制定并实施品牌传播策略,成为品牌传播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本文从品牌传播回路的角度,对品牌传播的各个环节中新兴广告技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剖析,对数字营销环境中,品牌传播与技术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商》2015,(51)
数字营销环境下,大数据被提高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各种信息传播活动都离不开对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且广告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各种各样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品牌传播发生了变化。本文首先对数字营销、广告技术和品牌传播做了简单的解释,重点对广告技术是如何影响品牌传播做了分析,从广告技术改变了品牌的环境、对象、内容、方式和效果这五个方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3.
陈亮 《广告导报》2006,(5):82-83
许多企业的营销有一个不成文的策略:广告投放和公关是分开的。由于中国企业的营销职能大部分没有在组织中高效整合,使得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分别执行企业营销战略的不同部分,也造成了本应同属于营销行为的这两者的人为割裂。  相似文献   

4.
肖明超 《广告大观》2013,(12):23-24
2013年是中国数字营销相关领域异常热闹的一年,无论是从互联网公司的大宗并购,例如百度并购91助手,阿里入股新浪微博,苏宁成为PPTV最大股东;还是传播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比如蓝色光标更名为数字传播集团并在全球购买数字营销公司的股份;或者是品牌对于数字营销的深度参与,例如在2013年大中华区的各类广告营销类奖项中,获奖作品“数字”已经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重要的元素或者是贯穿一些营销的引擎。  相似文献   

5.
卿财源 《广告大观》2009,(11):32-33
广告作为一种营销工具和手段,其作用主要是加快信息的传播。实际上,广告是一种保姆经济,需要为企业提供营销传播服务来获得收益。在大众传播时代,消费者对广告的信任程度高,广告则主要通过教育消费者、影响消费者来为企业营销服务。  相似文献   

6.
杨猛 《广告大观》2011,(6):110-110
威汉营销传播集团和Engauge正在中国着手建立一家领先的社会营销代理公司,双方合作的基点在于威汉深厚的中国本土广告经验与Engauge数字化营销的美国成功经验。新公司将为在华跨国企业提供数字营销服务,并帮助中国公司在西方市场进行营销。  相似文献   

7.
数字营销,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这种营销方式的出现,对传统广告提出了重大挑战,同时也令传统的营销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不过,既然是"营销",仍然离不开传统的"4P"或"4C"理论,违背规律的营销方式,即使能够迅速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也可能对品牌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笔者试图从两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出发,在其失败与成功背后,寻找数字营销背景下,品牌传播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告》2008,(5):62-66
平成广告董事长吴晓波:传播以及营销行业的数字化时代开启于哪一年?是以内容的数字化作为节点,比如说我们的内容,还是以媒体的数字化,比如数字的显示技术和数字的传输技术为节点,还是以广告传播营销的商业模式的数字化为数字时代的节点,这样一些问题可能没有一个最权威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2003年到2005年分众的出现以及2006年以来分众的并购与数字化的整合已经让中国的营销传媒格局发生了根本结构性的变化,江南春是我们业内所有人也是业外许多人经常提到的名字,今天请他来不是因为他的知名度高,而是因为我们已经不能不关心他现在在想些什么。  相似文献   

9.
一个高效的企业营销活动,当然离不开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其中,公关与广告,被看做是企业营销传播最重要的工具。然而,在营销传播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对于广告与公关,很多企业经常存在着非杨即墨的派别路线之争。  相似文献   

10.
正记得是6年前,本刊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品牌营销的专辑,题目就叫"品牌,你到底要什么?"。在市场环境、传播环境与消费群都产生巨变的今天,品牌在营销传播上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对于广告服务有什么新的要求?本期专辑《品牌,你现在要什么?》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洞察品牌主在数字环境下真正的传播需求。这些需求的揭示非常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广告传播的新的市场规则。纵观不长的的中外广告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市场规则的变革都会导致一大批强势公司的衰落,同时,促使另一批公司崛起,成为新的强势公司。举例来说,传统的品牌内容集中于产品与营销,而广告公司更热衷于推荐有效的强  相似文献   

11.
陈亮 《广告大观》2006,(6S):83-84
许多企业的营销有一个不成文的策略:广告投放和公关是分开的。由于中国企业的营销大部分没有在组织中高效整合,使得广告传播和公关传播分别执行企业营销战略的不同部分,于是造成了本应同属于营销行为的这两者的人为割裂。广告和公关结合得好的企业,往往由老总直接指挥。老总最领会企业营销战略意图,把广告和公关同时都抓到手中,结合在一起执行,从而实现广告投放和公关有机的结合。此外,高效整合还能卓有成效地降低公关中的成本。统一润滑油的企业发展历程便展示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自媒体传播方式的出现、媒介文本的碎片化、以平等关系为中心的传播互动、裂变式的信息传播路径等都是新型传播模式的表现,这些现象都对社会化媒体的广告营销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化媒体具有的原创性、动态性、公开性、个性化和碎片化等特点,对广告的传播特性、广告形态、营销价值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对不同类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对广告营销的影响,并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例,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社会化媒体的传播优势带来的广告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告导报》2006,(7):34-36
体育作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语言,是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它不仅蕴涵着健美、竞技等因素,也包含着民族的自豪感、世界的大融合,加上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转播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世界上最吸引眼球、最具传播力的平台,伴随而来的体育营销也日益成为众多企业推广产品、塑造品牌的一种有力手段。而体育营销又离不开视觉传播,离不开广告.  相似文献   

14.
张惠争 《中国广告》2005,(11):19-19
近年来.名人广告构成中国广告运动的一大风景。广告代言人正在成为品牌传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我以为,这是新的传播时代的必然要求,反映了品牌营销传播的内在规律。没有理由从营销的层面否定广告代言人。  相似文献   

15.
刘兵 《糖烟酒周刊》2007,(25):21-21
作为执行公司战略的一个工具,广告营销成为提升品牌的必要手段,更是整个营销传播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品牌是先有“品”才有“牌”,广告能够充分体现一个品牌的品味,因此广告营销逐渐成为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环节,广告正在成为众多企业营销的重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企业正不遗余力的运用广告这种快速的传播手段为销售助跑。  相似文献   

16.
黄依 《广告大观》2006,(8S):118-121
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正在进行一场全新的数字新媒体革命,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正面临转型。激烈的市场竞争,新媒体的崛起,外国广告公司的进人,企业、产品、品牌对传播的需求刺激着营销方式不断求新求变,为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段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蓝岚 《广告大观》2014,(10):45-46
对病毒营销最普遍的定义是:病毒营销是一种市场营销手段,利用数字和社交平台,辅以相关技术,引发病毒式不断复制的过程,来达到某种传播目的,如提升知名度、品牌偏好度、参与度等等。换言之,病毒营销就是在数字平台上口口相传的口碑传播。病毒营销本身并不是一门学科,它并没有什么规律可言,也没有一个被证实的公式能预测某一个营销活动能否形成病毒传播。事实上,华通明略(Millward Brown)的一项关于"广告是否形成病毒传播"的全球调研显示:Youtube上86%的病毒视频浏览量是从付费媒体(Paidmedia)引入。  相似文献   

18.
朱磊 《广告导报》2008,(2):38-39
宏盟集团,全球领先的广告和营销服务集团,日前通过BBDO宣布收购中国领先的整合传播公司——中国宣亚国际传播集团的部分股份。此通过BBDO的重要投资标志着宏盟集团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传播行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口碑营销是口碑传播与营销传播的交集。与口碑传播仅限于亲戚朋友邻里等小范围内、无商业目的、无组织计划的特点不同,口碑营销有明显的商业目的,且由营销人员加以组织计划,它一经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便可超越时空限制,让传播范围跨越熟人圈子,使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分享成为可能,却仍保持着口碑传播可信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陈刚 《广告大观》2008,(5):22-28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传播环境。之所以提出第四类广告公司,是因为这类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新传播环境需要,在新媒体营销传播的新理念和服务模式方面不断地进行自身调整和创新,成为以人的智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为基础的创意型传播管理公司。这对于混沌的中国广告业界来说,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