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与文化》2008,(5):35-37
工业革命时代主要依靠体力员工去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是新经济生产力的主要代表。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大师、管理学的奠基人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指出:"20世纪公司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其生产设备;而21世纪公司的最有价值的资产是其知识工人以及知识工人的生产率。",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知识工人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管理学家PETERDRUKER在《2 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提到 :“今后 5 0年内 ,能最系统最成功地提高知识工人生产率的国家将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这就是说 ,知识工人将成为 2 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 1世纪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人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相比 ,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决定了对知识工人应采取全新的管理方式。一、知识工人的产生。劳动工具的改进对工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知识工人”。当然 ,知识工人已出现在各种组织中 ,而不仅仅是存在于制造业中。知识工人的出现与其说是技…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20世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21世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  相似文献   

4.
新书推介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20世纪管理将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了50倍,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管理本身的生产率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绝对优势——企业个性化管理与实践技巧》(2005年10月 畅春常)正是对德鲁克的管理世纪难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型员工,而经济管理中各种要素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高素质人员——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正因为如此,如何开发和管理知识型员工,就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本文从知识员工的特点出发,对如何有效管理知识型员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职务分析问卷(PAQ)的知识化改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理知识工作和知识员工已经成为21世纪的管理难题之一,PAQ问卷是进行岗位分析的有效方法。本文从工作分析角度入手,将PAQ问卷改造为《企业员工生产率调查问卷》,用来进行对岗位的知识含量调查,从而扩大了问卷使用范围,为将各种岗位按知识含量高低进行分类作出了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7.
当问到:“你的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许多管理都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人——员工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但是,并非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宝贵资源。原因很简单,因为员工工作绩效有高低之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知道只有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潜力和创造力充分激发的员工才会为企业带来无尽的财富。也正因为此,“激励”行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挑战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莉 《会计之友》2005,(3):10-11
笔者认为,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表明,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物质资源,也不是财务资源,而是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已逐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的资产结构也将随着知识资源的扩大而发生改变,现行财务管理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从企业发展来看,生产率是最基本的竞争要素,提高生产率虽然有很多途径,但最有潜力的途径却在于对人的有效使用。在现代管理中,出色的管理者无不重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和智慧,优秀的领导者总是把员工看作提高质量和生产率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10.
李丽 《企业活力》2007,(7):94-96
<正>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研究学者和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想尽办法,竭力寻找一条能让企业更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的捷径。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的一些国家里,知识管理成为管理的热点。Gross认为“:知识管理是营造一种活跃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在组织追求新的经济效益过程中促进组织和个人的不断创造,吸收、利用和再利用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知识管理的环节中,Quintas(2002)认为最重要的一环是管理每个员工大脑内的知识。因此,如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知识管理过程中就成为紧要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是要了解  相似文献   

11.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宰的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载体,是诸多企业核心能力的拥有者,往往仅占企业20%的比重却创造了企业80%的利润。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二十世纪人类的主要贡献是使手工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同样,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其工作绩效已成为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是21世纪的主流,经济的发展将极大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创新,而知识的创新最终将取决于对人力资源的运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将进一步更新,“能者多劳,能者多得”、“人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必须更加深入人心,人力资源是一项不可忽视的资产不容置疑,人力资源会计终将得以建立,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也会深入和加强。特别是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仍只处于向国内介绍和引进的阶段,理论界对它的研究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实务中更是一片空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市场机制尚处于创立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关键的资源,而知识型员工也就成为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靠知识的重要载体——知识型员工来实现。3M公司,全称为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制造公司,素以提供创新的环境而著称,视革新为其成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五步管好员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有许多资产,但我视为最宝贵的资产却是我的员工,离开他们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 ——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某大型国有企业对职工当中“最缺少的是什么”进行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发放问卷、座谈会、走访等多种形式进行,有35个二级单位、8457名职工参与,结果在4个单项可选的答案中,有近6000名职工选择了“最缺少的是知识和技术”,其人数超过排位第二的选择——“金钱和财富”37个百分点。不选“金钱和财富”,偏选“知识和技术”,这个结果虽然出乎一些人的预料,但却在情理之中。结合当前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是因为:第一、它是与历史脚步合拍、与时代脉搏共振的突出表现。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科技发展日新…  相似文献   

16.
知识经济时代,个体人力资本的流动是其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客观要求。随着员工组织忠诚度的降低,许多企业遭遇到了"精心培养的人才带着企业最宝贵的资产一并流失"这样的尴尬。为了化解培训危机,一些知名企业将员工个体人力资本逐步沉淀到企业中,转化成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企业组织资本。  相似文献   

17.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写道:“在20世纪,管理所做的最重要也是惟一的贡献,就是把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了50倍;在21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是使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得到同样的提高。”并断言,“怎样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力,怎样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管理,是企业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企业中,知识型员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甚至可能决定企业是否有未来。本文将对知识型员工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正> 知识是新经济时代的动力,知识员工及其知识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能力成为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主要考量标准。如何将企业的智力资本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话题,实行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企业高层决策人士的共识。但是,在企业中  相似文献   

19.
人是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源泉,企业要想提高生产率和得到与之俱来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把工人当作最重要的资产。因此,追求卓越管理的真正秘诀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员工”。其实,这是许许多多成功企业的切身感受和共同认识。来自被管理者的反馈信息也证实了“尊重人”的至关重要性,大家的共同认识是:身居领导地位的人,如果不把自己的部下放在眼里,那么,这些下属就不会有干劲,也不会对上司产生好感,更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执行上司的指示。管理的秘诀是尊重人,那么尊重人的秘诀又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怎样做才算尊重员工,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现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型员工”,又称之为“知识工作者”“知识员工”或“知识工人”。它是随着知识经济浪潮和知识管理革命而兴趣的一个概念,一般指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