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二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这次会计准则的系统发布,是继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后,我国会计改革又一重大成果,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和颁布,经历了探索、初建、发展与完善各个阶段,道路是坎坷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经济组织的业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业务,而相关法规也在不断更新,从而对会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会计理论,更好指导会计实务,便成了当务之急.财政部致力于会计准则的制订,以便和国际接轨,并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陆续出台,预算会计也在这几年进行了改革,成绩是显著的.但是,这两项工作是分别进行的,本文试着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会计准则合二为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我国第1份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发布和实施,基本会计准则与具体会计准则的矛盾日益突出.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玉廷博士指出:"制订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时机已经成熟,会计理论工作者应当对此给予更多关注."本文就如何修订基本会计准则,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财政部于2006年颁发了38个《企业会计准则》,并将陆续制定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规划,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要制订大约50个左右才算最终构建完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由此可以看出,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已成为我国今后会计改革的发展趋势。按照财政部的时间安排,目前已经颁布的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首先在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并欢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在新债务重组准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已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并逐步推广到所有公司.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必将成为我国会计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新会计准则凸现了八大改革亮点,其中属公允价值的改革最为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2006年发布了重新修订和制定的基本会计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初步建立,也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按照财政部的要求,新准则于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并于2010年前在所有企业执行.  相似文献   

7.
会计准则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和约束。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需要。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近年来已分期分批发布实施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的出台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上起步较晚。不可避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制订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和标准出发。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2001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以来,国内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加入WTO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一方面对会计准则的制订和修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使我国的会计准则更多地与国际惯例、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对我国的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具有国际视野、熟知国际惯例、精通会计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炼,有扎实的外语交流能力的综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相似文献   

9.
国家之间因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同导致了各国会计准则的不同,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又使会计的国际协调成为必然.中国的会计准则建设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大潮中,有人建议中国直接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本文对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两者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要求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