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广角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纳入五年规划之中,同时也标志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进一步明确,即"逐步实现可兑换".由此可见,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关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本项目现状的分析,探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存在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进一步理解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发展进程一直备受关注.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概念和意义入手,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进展与现状,从政策法规角度对我国资本管制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并在当前形势下针对如何有序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提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可兑换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描述了人民币经营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现状,论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和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必要条件,探索性地提出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步骤。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我国首次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纳入五年规划之中,同时也标志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进一步明确,即“逐步实现可兑换“。由此可见,人民币资本项目实现可兑换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关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本文通过对我国资本项目现状的分析,探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存在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进一步理解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1996年我国已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基本可兑换。本文拟讨论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会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新形势下,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最小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是实施资本项目开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有利时机,剖析潜在的风险,并提出有序推进可兑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后,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变得极其重要和迫切.本文结合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现状对当前汇兑管制措施加以评价,提出分两阶段可控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探讨了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1996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资本项目对可兑换日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现根据国内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国际收支情况发展变化,结合国内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发展的实践,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我国外汇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实行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严加管理的半开半闭的管理模式.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对外经济交往的加深,跨国资本的加速流动,必将推动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相似文献   

10.
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是金融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逐渐加快。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视角,结合我国特点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进行了延伸论证,提出了适时、择机的宏观政策搭配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必要性。通过借鉴韩国、日本等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经验,发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无统一模式可循,必须根据国情特点渐进开放,在此过程中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及宏观审慎监管是必要的,同时还要保持适度临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最后,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特点提出了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主要原则、条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而我国在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如何推进成为了新的问题。本文就人民币资本项目有条件可兑换提出了策略与步骤,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舒婷 《新金融》2003,(7):9-11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在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目前我国正处于创造条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阶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相对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可兑换面临的环境要复杂得多.尤其在当今经济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的流动瞬息万变,虚拟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实质经济的增长速度,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有可能会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从而影响本国宏观经济金融的稳定,因此对待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要非常谨慎,需要从各方面作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研究》2013,(11):25-27,43
摘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是金融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当前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逐渐加快。本文从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分析视角,结合我国特点对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进行了延伸论证,提出了适时、择机的宏观政策搭配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必要性。通过借鉴韩国、日本等国家资本项目可兑换经验,发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并无统一模式可循,必须根据国情特点渐进开放,在此过程中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及宏观审慎监管是必要的,同时还要保持适度临时性的资本管制措施。最后,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特点提出了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主要原则、条件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实现人民币可兑换是我国的既定目标。1996年12月,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目前在资本项目下还存在部分管制。人民币可兑换程度究竟有多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灏 《上海金融》2001,(4):34-35
人民币自由兑换有两个层次,一是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二是完全可兑换,即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2下均可以自由兑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可兑换进行了界定,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确定为最低层次的可兑换,我国在1993年就提出了人民币可兑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外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来抓,在此后期间我国的重大举措是1994年的汇率并轨和1997年放大开经常项目,这里作者想就资本项目的放开,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竞兑换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资本项目可兑换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发展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波动加大、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增强,如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外汇管理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发展现状和我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现实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是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中国应学习和借鉴国际有益经验,调整开放思路和重点,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审慎推进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业务,加强统计监测与分析预警,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可兑换”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战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关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因此准确理解和把握“逐步实现可兑换”的战略内涵,即渐进的模式、慎重的态度和稳健的操作,将有助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从今年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明确要求“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到央行近日发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重申这一要求,连日来,管理层不断释放出加速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信号。回顾进程,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宣布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上的可兑换,而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目前尚在推进中。  相似文献   

20.
罗宁 《金融博览》2014,(9):30-31
前些年,关于我国资本账户是否应当开放的问题,国内专家学者曾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特别是对于开放资本账户带来的风险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依靠管制并不能保障国内经济金融的稳定,相反还可能因为政府过度的干预与保护,抑制市场主体的成长.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国政策层近年来推动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中国人民银行在刚刚结束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今年将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划定的40个资本项目指标中,我国基本可兑换项目与部分可兑换项目已分别占了14项和22项,不可兑换项目主要是非居民参与国内货币市场、基金信托市场以及买卖衍生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