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拉美国家金融危机初探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愈益加快的今天,国际风险的传递与流动更加顺畅,国际金融市场危机频发、动荡不定,这是威胁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因素。文章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发生在拉丁美洲三个经济大国的货币金融危机成因的剖析,从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及其协调、人民币汇率制度等方面,寻求解决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汇率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发展中国家采取钉住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都不能确保汇率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对其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其改革的合理路径应是正确设定汇率变化的目标区、加强区域性的货币合作和限制投资资本的无度流动.从长远看,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要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  相似文献   

3.
智利汇率制度市场化的进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龙 《中国金融》2005,(15):59-60
实现汇率制度市场化、增加汇率弹性是智利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智利退出钉住汇率制、实现完全浮动汇率制的过程中,智利汇率制度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三种汇率制度模式: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传统钉住汇率制度;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爬行钉住区间制度;90年代末至今的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相对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改革过程中发生的货币危机和面临的巨大货币压力,  相似文献   

4.
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以来,西方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异常频繁,特别是80年代汇率变动更为剧烈。汇率的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及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等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当局和学术界人士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建立稳定汇率的机制不断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人民币汇率体制调整历程 汇率制度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变化.呈钟摆变动的情况,印在某一时期固定汇率制度占主流地位,而经过一段时间.浮动汇率制度又成为主导,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60年代开始倾向走向浮动汇率制度,80年代又趋向固定汇率制度,90年代钟摆再次向浮动汇率制度摆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汇率制度安排不当与汇率政策失误是引爆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正确进行汇率制度选择,关系到一国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本列举了日本、波兰和芬兰三国的汇率制度演变进程,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了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7.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商品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外金融衍生商品的发展实践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s)的产生可谓由来已久,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衍生商品却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产生的。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国际货币制度由固定汇率制走向浮动汇率制,汇率波动加剧;同时,西方国家为对付国内出现的滞胀而频繁使用利率工具,导致利率不断波动。汇率和利率的双重波动使得市场风险不断增大,广大投资者对避险工具的需求日益迫切,成为金融衍生商品产生的直接动力。随后,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以及电子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衍生商品得到了空前…  相似文献   

8.
冯涛  李冠新 《上海金融》2005,(11):63-65
主权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除了要权衡不同汇率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之外,应当主要考虑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时期和经济环境.我国选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但符合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也符合国际经济共同发展的要求.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汇率调节应当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而汇率的国家调节不可或缺,为了保证汇率功能的有效发挥,国家调节有必要接受国际规则的规制,进行二次调节.  相似文献   

9.
一、金融全球化下的深刻金融变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不仅使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以更为有效的方式突破了国家和地区间的人为藩篱,而且把一体化的全新概念和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金融全球化浪潮起源于 2 0世纪 80年代 ,主要是受美国学者爱德华·肖和麦金农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 ,许多国家推进本国金融的国际化 ,以金融因素的增长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启动和发展 ,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金融全球化形成了一股浪潮 ,金融市场迅猛扩大、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金融管制越来越松、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国金融政策相互影响程度不断增大 ,一体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金融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金融因素的国际渗透和融合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11.
该文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拉美国家和90年代下半期东南亚国家以及过去20年中日本的汇率制度改革.阐明其汇率制度改革方案的缺陷,以及相关汇率政策对经济和金融制度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了对我国制定汇率敢策参考指标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的经济活动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每个国家不仅为本国市场而生产,而且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其基本特征正是贸易自由化、金融国际化、资源配置世界化、投资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两个方面的后果: 一方面,将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全面地推进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并将有效地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将使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本外币政策协调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汇率超稳定背后是汇率固化,已经不能适应宏观金融调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有必要基于二元经济转换进程中本外币政策协调来安排人民币汇率改革:把汇率政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保持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协调,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辅以灵活的汇率政策,并积极发挥汇率政策的经济结构调整效应。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进程中人民币可兑换与外汇市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科技和信息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采取更为市场化的政策措施,推动本国货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实行以浮动汇率制度为主体的灵活的汇率政策。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拉美经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已成为当代发展的一大特征,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有相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被人为的分隔。近年来,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而实现两岸金融一体化发展战略,有利于两岸经济金融效能的提高和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当前,两岸经济交往日益增多,金融的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一体化理想的目标及经济对金融的需要,阻隔一体化进程的因素还较多,根据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区域金融一体化的要求,实事求是的提出旨在促进金融一体化的对策,有利于发挥金融一体化在促进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为海峡两岸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技术的发展使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不可避免。金融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把双刃剑,它既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带来机遇,又使其在此过程中如何保证自身经济安全成为突出的难题。为了适应这种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在90年代中期以后将金融改革进入实质性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前10年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仍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以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自由化将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投资与合作》2006,(6):87-87
随着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的频频爆发,金融自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便成为一个全球笥的经济课题。尤其是中国,在当前经济转型,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加入WTO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对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19.
周宇 《金融博览》2003,(3):37-38
两极论 一、两极论的内容 两极论者认为,在金融开放的环境中,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只有自由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两极论把其他介于两极之间的汇率制度安排归纳为中间汇率制度,包括各种形式的盯住汇率制和管理浮动汇率制.  相似文献   

20.
金融全球化对我国政策性金融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金融活动跨越国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金融运行日益相互渗透和浑然一体的过程;其实质即"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李扬、黄金老,1999)"金融全球化"一词,是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金融国际化"(financial internationlization)和"金融一体化"(financial integration)演变而来,在90年代以后,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全球化"逐渐成了普遍的用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