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的基本理论和交易原理,讨论了影响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的三个外部因素,分别是信用评级、合约到期日和无风险利率,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的结果讨论三个外部因素是否对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由于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存在较大的杠杆性和风险性,文章对如何预防违约互换风险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引进信用违约互换能够促进债券市场发展,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对我国出现信用违约互换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引入信用违约互换机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发展信用违约互换:改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巨大信用风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信用违约互换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同时,在分析使用信用违约互换解决信用风险应具备条件的基础上,给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利用这一衍生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信贷风险是现阶段中国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加强信贷资产信用风险管理,对中国银行及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从中国银行传统信用风险控制手段的局限性及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对中国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用违约互换目前在发达国家每年以80%的速度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却只有少数银行在进行初步的尝试,这与我国的高信贷风险是不相适应的。本文避开对信用违约互换分析的传统角度,重点分析了我国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之所以没有得到较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在我国的单边性,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以来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导致大量金融机构陷入危机中的最重要一类衍生金融产品就是信用违约互换(CDS)。本文将通过简要分析信用违约互换的作用机制,探讨信用违约互换如何对此次金融危机推波助澜,进而分析信用违约互换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银行间市场发展现状,对该市场上的主要债务融资工具作了回顾和评述,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创新解决方法,指出了类CDS(信用违约风险互换)产品在我国银行间市场债务融资工具中运用的成功案例,并对该衍生产品在其他债务融资工具中的推广动因、前景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琼 《企业导报》2010,(1):187-188
在假设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两者线性相关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基于考克斯过程的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模型,为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上最为基本、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风险,它是指在金融交易中,交易对手或债务发行人违约或信用品质潜在变化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在信用衍生产品产生以前,金融机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信贷配给、出售贷款等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但这些方法的应用,一方面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也挫伤了客户的贷款积极性。信用风险的防范及量化是国际金融业一直努力设法解决的问题,直到1992年,在巴黎举行的ISDA(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年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作分散、转移、对冲信用风险的创新产品——信用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9.
一类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项小军 《企业导报》2010,(1):153-154
信用违约互换是最近几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的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创新工具,由于信用风险非系统性、收益可偏性以及数据获取困难,使得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十分困难。研究了一种只有两个公司的一篮子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问题,为信用违约互换定价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途径,然而现行制度在信贷风险分担、长效推动、环境绩效的监督测算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本文在解析绿色信贷和生态创新一致性目标的基础上,以推动企业生态创新的全新视角,构建面向企业生态创新的绿色信贷信用担保授信机制和环境效益监测机制,并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环境收益下绿色信贷的差异性浮动合同利率管理模式和第三方担保机构的多元业务管理模式,为绿色信贷的制度创新提供建议参考。面向企业生态创新的绿色信贷制度,可在激励企业加大生态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同时,降低绿色信贷的信贷违约风险和环境社会风险,有助于绿色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信用突变环境下,传统的基于模糊评价技术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存在较大的功能局限性。对此,文章运用偏好信息熵与物元可拓理论相融合的偏好熵权物元可拓方法,构建了基于偏好熵权物元可拓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并进行了预警模型的实证分析。文章认为,基于偏好熵权物元可拓的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优势在于,通过偏好信息熵与物元可拓理论相融合的偏好熵权物元可拓方法,使得信用突变下信用风险的预警结果具有较好的平滑性与客观性,此外,该模型的综合关联度预警功能,提高了信用风险预警结果的精确度,很好地解决了信用突变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实行助学贷款是发展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银行有钱贷不出"和"学生没钱贷不到"的尴尬局面,这引起了人们对这项政策的再思考。通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的分析和对银行和学生二者之间预期效用的比较分析,以及对银行和学生行为选择的分析,认为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机制和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最后从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两方面思考,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学生不还贷成本,降低银行风险,不断完善助学贷款制度。  相似文献   

13.
刘高常  刘建胜 《物流科技》2009,32(11):12-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金融安防工作的重要性,专业押运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突出。针对我国金融押运的社会化,从成本角度分析了其原因,论证了运钞工作从商业银行剥离出来交给专业押运公司,既是降低配送成本和运钞风险的现实选择,也是银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伟  罗凡 《价值工程》2004,23(9):95-98
本文建立并比较了两种不同贷款利率条件下的信贷市场模型,对我国银行授信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只有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才能使利率成为银行信贷业务中的甄别机制,并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石林 《价值工程》2006,25(6):101-104
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商业银行面对的古老话题。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经济体制的变革,信用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融。商业银行的最重要的只能就是风险管理,而信用风险管理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介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之后从企业和银行两个角度介绍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其次本文讲述商业银行如何用信用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度量来管理信用风险。最后文章从多方面讨论我国商业银行使用该方法所需要的条件,从而为我国金融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在信息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风险管理信息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信息技术推动银行风险功能深化的视角,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蜀君 《物流技术》2006,(7):111-113
以银行信用为切入点,对银行与企业之间信用风险的博弈进行研究。认为信贷风险是银行主要的信用风险,并将信贷风险分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赖帐违约的道德风险。分别应用演进式博弈和重复博弈分析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企业的道德风险,认为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道德风险是社会选择的结果。研究说明,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控制企业的道德风险,减少经营风险,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宋彦超 《价值工程》2010,29(29):39-40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商业经营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入手,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艳  段进东 《价值工程》2007,26(1):159-162
使价格与风险相当是今后银行贷款科学定价的趋势,也体现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通过RAROC定价法计算出来的利率是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基础上得出的利率,具有平衡风险的特性,其中,对经风险调整的收益和经济成本的核算是运用此方法的关键,同时,我国若要顺利实施RAROC定价法,必须具备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是我国银行业亟待完善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Using a unique sample of 749 cash and synthetic securitization transactions issued by 60 stock-listed bank holdings in the EU-13 plus Switzerland over the period from 1997 to 2007 this paper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credit risk securitiz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ssuing banks’ financial soundness. Baseline findings hold even when controlling for likely reverse causality by employing instrumental variable techniques and substituting the accounting-based z-score ratio by market-based indicators of bank risk. Moreover,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risk securitization and single z-score components in order to evaluate significant transmission channels proposed by relevant theoretical literature, we find a negative impact of securitization on bank profitability and capit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uritization and the issuing bank's return volatil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our empirical results we underline that the decision by the Basel Committee to enhance the new Basel III framework in the field of securitization is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