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纵向并购的理论解释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立力  方齐云 《经济师》2003,(12):34-34,36
纵向并购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文章首先对纵向并购的起因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企业理论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角度解释了纵向并购的原因 ;产权经济学着重从资产专用性方面解释纵向并购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纵向并购是为了绕开各种壁垒。随后对纵向并购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纵向并购的正效应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降低 ,而负效应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企业并购和目标企业定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并购的方式进行概述,说明目标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其财务评估价值,还要包括许多非财务因素;企业估值和定价是不同的,目标企业定价是并购的核心.接着对企业并购产生的并购增值、并购溢价及并购支付成本进行了分析,明确区分了并购增值和并购溢价.最后对合作博弈的特征进行论述,并购双方可用纳什讨价还价解来分配并购溢价,提出企业并购是一种合作博弈.  相似文献   

3.
收购兼并与资产剥离的公告引起了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本文从公司的财务特征出发分别建立了由收购兼并和资产剥离引致的市场反应的预测模型,不但检验了传统的并购理论,而且为投资者预测此类股票价格的变化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4.
梁铄  唐小我 《生产力研究》2007,(13):142-144
文章对基于实物期权方法的国内外并购重组研究,分别从并购价值评估、并购的理论分析、资产剥离、合资企业战略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评介,并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复苏,日本企业迎来了第二次并购浪潮。文章首先对此次并购浪潮的基本情况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进行了概括总结与分析。接着又通过与英美诸国进行横向比较以及与第一次并购浪潮进行纵向比较,揭示了此次并购浪潮的国际化特征,并且发现公开收购等国际通行并购方式将越来越多,从而对改善公司治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17,(1)
资产剥离是相对于公司并购等扩张型资本运作的收缩型资本操作方式,同并购一样都是企业重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沪深两市2011-2015年发生资产剥离行为的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Logit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上市公司资产剥离行为动机因素。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运营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与和企业偿债能力与资产剥离可能性呈负相关,盈利能力因子与资产剥离可能性呈正相关。上市公司应准确抓住剥离的机遇时期,理智选择适合剥离的资产和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以实现剥离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定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企业并购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述;目标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其财务评估价值,还要包括许多非财务因素;企业并购产生并购增值、并购溢价及并购支付成本;企业并购是一种合作博弈。  相似文献   

8.
谢典 《技术经济》2004,23(1):57-59
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的崛起引发丁第五次并购浪潮,“战略并购”是这次并购浪潮的一个显特征。在前面四次并购浪潮中,企业并购的主要动机是通过并购直接降低成本、获取利润。但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并购的动机主要是获取或巩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获利。许多并购案例都是交易双方出于战略考虑而寻求优势互补,从而共同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关于企业并购动机的传统理论对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很多并购案例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本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提出“学习经济”的概念,试图对当前战略并购的动机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发起跨国并购。尤其在2009年欧债危机之后,掀起了一轮愈演愈烈的并购浪潮。本文首先对危机以来的中国跨国并购发展态势进行了概述;然后以英国富时100指数期货CFD作为金融指标,抽取2010-2012年的季度数据与中国海外并购金额进行相关性研究,验证了中国跨国并购的增长在短期存在"抄底效应";随后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视角进一步探讨了当前并购浪潮兴起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0.
曾金山  王薇 《时代经贸》2008,6(4):21-22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曾金山  王薇 《时代经贸》2008,6(2):21-22
资本运作由于其魔法般的瞬时效应早已成为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宠儿。实务的兴起自然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的新兴市场国家背景,“做大、做强”俨然成为众多企业的梦想。固而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企业并购,处于资本运作活动另一极的资产剥离似乎受到了冷落。本文试探析上市公司的资产剥离行为,重点对剥离过程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资产专用性、资产一体化与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评论》2007,144(2):90-95,109
从资产一体化和资产专用性的角度来实证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我们采用一种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因子分析法来综合评价2000年我国深沪两地上市公司发生的并购事件对收购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购公司并购绩效从整体上呈上升与下降交错的趋势,且与资产专用性正相关,同时前者不仅与股权控制变量短期内存在显著相关性,也与组织控制变量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探讨知识型企业并购定价的合理机制为目的,运用讨价还价和双向拍卖博弈模型对定价过程展开分析。首先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对定价博弈过程的分析表明在主并组织强势时目标组织最多只能得到交易总剩余的四分之一;在目标组织强势时,其得益取决于本领域知识更新的速率;双方力量均衡且知识更新速度很慢时,双方均分总剩余。其次,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双方在总剩余中的分配比例将取决于信任关系和知识距离的大小。最后,通过博弈机制分析得出让并购双方说出对目标知识资产真实估值的直接机制,即:并购定价等于双方声明的目标知识资产估值之和去除估值之积。  相似文献   

15.
并购动机理论是并购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出发,学者们提出了股票市场驱动并购(SMDA)的并购动机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回答了诸如"谁收购谁"、"现金收购还是换股收购"、 "并购浪潮怎么产生"等等问题.本文比较全面地总结了SMDA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的成果,并做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上市公司并购效率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本文以经过筛选的沪深两市发生并购的 1 0 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首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计算出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稳定性指标 ,并系统分析了并购活动的绩效。研究证实 ,并购活动总体上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效率 ,同时并购后的几年内继续保持着绩效稳步提高的趋势。资产置换和资产剥离方式的并购效率并不高。不同的股权结构类型对并购的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国有股权的集中对企业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法人股占比例最大的类型在并购后的绩效提高较快。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末以来至今,全球经济经历了五次跨国并购浪潮.而今全球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期间.在日益扩展的跨国并购的领域中,金融行业始终独占鳌头.那么,波澜壮阔的金融并购浪潮究竟是受怎样的因素驱动呢?本文就此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第五次并购浪潮的到来,我国企业同样掀起了改制上市、资产重组、并购的潮流。从价值提升的角度科学地评估企业价值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资产评估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评估过程中,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往往成为讨论焦点,尤其在次贷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散去的今天,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仍旧活跃于资本市场之时。  相似文献   

19.
借鉴动态博弈中的讨价还价理论,尝试建立了更加符合并购现实的议价博弈模型,探讨了资产价值变化时,并购交易价格的确定,并对研究结论中谈判期限造成交易价格变化的差异在理论上进行了验证.研究结论表明,并购交易价格不仅受资产价值变化的影响,而且与谈判期限有关.谈判期限无限时,目标企业的价值增长使交易价格上升,而谈判期限有限时,价值增长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增强目标企业的谈判能力,进而使交易价格上升.  相似文献   

20.
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培强 《经济师》2003,(9):81-82
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并呈加速增长态势。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多角度分析了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提出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跨国并购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