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杰慧  刘莎 《农业经济》2012,(6):100-101
作为中国小额信贷的开拓者,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缓解了部分农户的资金需求压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然而目前却裹足不前.本文以河北省易县扶贫社为例,通过分析其运行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518户样本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整体富裕程度不高,贷款资金主要投向基本消费领域即以消费性信贷为主;家庭人口越多、户主年龄越大、消费性支出越多,贷款主要用于消费的概率越大;而务农人数越多、农业收入及农村工商业收入越高、生产性支出越多,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的概率越大;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应充分考虑金融需求结构的静态特征和动态变化趋势,商业性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和完善生产性信贷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针对农户基本消费的信贷产品;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笔者利用2012年陕西渭南483户农户实地调研数据,对供给抑制下的农户信贷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Heckman广义三阶段回归模型对农户信贷需求以及约束程度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当地普遍存在信贷需求和信贷约束,农户资产的高低分别与获得资金呈正向关系,与信贷约束呈负向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高资产农户较中低资产农户面临更重的信贷约束。因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适时降低农村金融准入门槛,同时针对不同特征的农户予以不同的贷款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需求的总体特征发生着显著变化。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制,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村金融供给,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本文在归纳农村信贷需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了发达地区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并得出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5.
农户的信贷供给改善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06—2010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农户贷款规模、农户贷款供给机构和农户贷款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农户的信贷供给总体上有所改善,农户贷款总量、农户贷款在全国各项贷款中所占的比重和农户贷款与农村GDP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信用合作机构仍然是农户贷款的主力,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贡献给农户的贷款比例不断增加;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户贷款的比例很高但发展速度缓慢。对农户金融效率的分析发现,尽管农户贷款在总体上不断改善,但农户的金融抑制严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6.
农地转出、信贷可得性与农户融资模式的正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转出不仅是资本对土地的要素替代,更是农户职业选择的深刻变迁,这就促进了资本深化并衍生出巨大的融资需求。信贷需求升级既促进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也深刻影响融资渠道和信贷契约的模式选择。使用广东等9省份465个农户调查数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的非农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创业活动激活了农地转出者的信贷需求,提高了农户的信贷可得性;与此同时,农户的融资行为也趋于正规化,融资渠道更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契约类型更倾向于基于制度信任的正式契约。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中国需要推进农村金融供给侧的结构转换,要积极探索宅基地、房屋和农地承包经营权等新型抵押品,通过产品设计和流程再造,使农村金融能通过供给侧转换而有效地满足土地转出者的信贷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户分化视角,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农贷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了重新解读,研究发现:"新常态"下,普通农户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两类信贷需求不足;创业型农户各类资本较高而容易获得两类信贷青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由于缺乏有效抵押等原因难以获得正规信贷;正规信贷供给的收入导向特征明显,非正规信贷更能贴近并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信息对称等变量对信贷供求两端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的启示在于:中国农贷市场应有机整合正规信贷与非正规信贷的比较优势,并大力推进普惠信贷体系建设,优化供给侧结构;同时,农贷市场应主动适应农户信贷需求的动态演变,特别应深化农村产权资产抵押担保融资改革,加强农村领域的金融知识普及,进而实现农村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助推农业现代化及全面小康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以对吉林省松原市玉米主产区三县一区农户资金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为案例调查对象,试图了解吉林省松原市玉米主产区农户资金需求与农村金融供给的一般状况,通过走访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户资金需求非常强烈,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户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非正规金融已日益成为融资的主渠道。正规金融贷款主要用于农户生产性投入,农户的生活性支出主要依靠非正规金融――私人借贷供给。本文针对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现状、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再议农户信贷需求及其信贷可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府和金融部门推进普惠金融的力度不断强化,但是,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其满足情况如何?农户信贷可获得性怎么样?本文通过三省9县1730户农户家庭的调研数据,研究表明,农户信贷需求依旧旺盛,非正规信贷仍然是农户满足信贷需求的主要渠道,农户信贷配给仍较严重,抵押和担保仍然是农户获得正规信贷的主要方式,农户正规信贷可获得性仍然较低,同时,农户金融服务的自我排斥程度仍然较高。不同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层次的农户、小规模农户的信贷需求,都依旧比较旺盛。为了提升农户信贷可获得性,有必要从金融供给角度进一步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整合县域金融监管、实施有利于提升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特殊性金融制度安排,并从需求侧进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0.
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服务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创新,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河南太康县农户小额信贷为例,分析小额信贷在信贷条件改善、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对农户的影响.本文认为,农户小额信贷增进了当地农户进入信贷市场的机会,增加了农户收入.同时,农户小额信贷也存在一些功能缺陷,新时期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cesses of indigenous (global South) innovation, particularly of the “high-tech” and “radical” kind, which have spurred technological catch-up, using the example of a third-generation (3G) Chine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standard. Three hypotheses were generated from this study: (a) modularity-in-design opens new windows of opportunity for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b) the lack of essenti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cts as a key inducement, or a factor-saving bias, that influences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di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global South; and (c) the long tail of an old technology affects the take-off of a new indigenous innovation, essentially by shortening the technological distance to be covered.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介绍了中国公益林补偿标准的研究现状,并且新构建了一个超边际经济学框架用于分析公益林补偿问题。文章通过设定分工模型,对林农的个人决策模式和均衡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结论:在一定前提条件下:补偿标准和人口总数成正比;和转移支付效率成反比(存在层层截留补偿款);和公益林总面积成反比。并根据以上的比较静态研究推测指出补偿公益林的标准应该是介于"完全自给自足的林业经济结构U(Ayz)"和"完全专业化的生产公益林的结构U(B1)"之间。这个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帮助分析公益林补偿的诸多问题,为政府合理制定补偿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业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公司 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在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暴露出明显的局限性,必须进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创新农业生产主体、市场主体、服务主体和管理主体,形成“行业协会 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专业大户”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是下一步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6.
Forest transitions: An introduc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hen people speak about ‘forest transitions’, they generalize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the extent of forested land changes as societies undergo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lexander Mather coined the term ‘forest transition’, outlined a theory to explain it, and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careful historical studies to illustrate the idea. The papers assembled in this special issue both extend and deepen Mather's pathbreaking work. They suggest that the idea of the forest transition, like the much critiqued idea of a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n population studies, has become a useful theoretica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contemporary land use changes.  相似文献   

17.
对生态旅游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宋子千  黄远水 《林业经济问题》2001,21(4):213-215,228
本文着重阐述了生态旅游内涵的三个层面 ,即 :作为旅游发展模式的生态旅游 ,作为旅游产品的生态旅游 ;作为旅游消费方式或行为方式的生态旅游。对生态旅游认识在目的或责任、资源及产品等方面的泛化现象了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