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时,应当在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探索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的实现路径、构建资源配置制度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促进城乡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大和不平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断扩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谁来种地"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  相似文献   

3.
张艳萍 《农业经济》2018,(12):68-7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农村发展制度变迁和工农城乡关系演变为主线,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一百年的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将百年历程分为民国初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三化"同步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核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然而,农村土地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已凸现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益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乡一体化—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突出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分割导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在这种大的宏观背景和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面前,城乡一体化问题日益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就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含义和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过程当中应当把握和遵循的原则及妥善处理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缩小工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才能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期望江苏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按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政策调整与人口户籍变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大陆城市化虽已得到较快提高,目前已达到31%,但仍然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滞后于国家工业化水平.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是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跨入21世纪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是城市化的本质和重要途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乡政策的限制,出现大量"两栖居民",形成政策的难点和重点,因此,需要制定正确的城市政策和农村政策,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调整土地政策,以促进城市化的加快实现,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为了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国曾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政策。但这种长期的不平等发展政策却违背了城乡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造就了今天的“二元”结构问题,导致城乡严重对立的局面。我国许多制度都具有城市偏向特征,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  相似文献   

10.
今日学习     
正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指出  相似文献   

11.
今日学习     
正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指出  相似文献   

12.
今日学习     
正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偏桥子镇大贵口村考察调研时指出  相似文献   

13.
要闻     
<正>国办: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事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事关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持续增收的传统动能减弱,必须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  相似文献   

15.
今日学习     
正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理性认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和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政策的演变,有助于科学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因与外因.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辩证分析其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现状,从激发内生动力视角出发,提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  相似文献   

17.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数千年中国社会发展难以逾越的城乡鸿沟慢慢开始"回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梦寐以求"像城里人一样生活"的愿景越来越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原则,这是保证我国城乡顺利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一轮更长周期繁荣的战略部署,我国农村步入与城市均等化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8.
牛若峰在《农业经济问题》发表《2 1世纪中国农业变革与发展的走向》。文章提出 ,现在 ,不能仅从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安定社会的基础产业的老眼光看待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增进农民福祉 ,本身就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城市和农村的共同使命。农民和市民一样都是公民 ,都应有平等的发展权。要消除将城乡、市民和农民分隔看待的陈腐观念和二元结构政策。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重塑并加强国内的工农联盟 ,这的确是一个至关重要 ,值得研究和作出回答的问题。工农平等问题已经…  相似文献   

19.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需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和引领发展是有区别的,优先体现出重视与倾斜,过去讲城市带动农村发展,有引领的含义,而今天我们讲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定位,城市有城市的定位,乡村有乡村的定位,只有各司其职才能融合发展。如果在这个阶段过分重视乡村的发展,城市又可能面临衰落的风险,同样会出现新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里提到"两个融合",第一个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第二个是促进农  相似文献   

20.
, 《上海农村经济》2013,(1):24-26
党的十八大要求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且认为只有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以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十八大有关"三农"的论述,充分展现了新一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