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和国有企业内部职工及经理作为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的承接主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指出政府在为国有企业退出提供制度支持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国有经济质量和竞争力的一个根本原因。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将进一步推进中央企业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前,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有的主张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有的还采取“限时间、定任务、搞运动”的方式来推动,这与中央精神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竞争性行业与非竞争性行业的区分,不是依据是否存在竞争,而是依据竞争因素是否起主导作用。市场功能对企业选择的界定,以及国有经济实质上就是政府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施“退出”,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国企退出竞争性行业后,在非竞争性行业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决不能把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理解为国有经济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也不能理解为中央"进"、地方"退"。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从发展趋势看,非公有制经济还将继续发展,作用还会进一步发挥,但无论怎样,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也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宏伟  袁伦渠 《生产力研究》2006,(12):193-194,246
国有经济退出意味着国家放弃对就业保障的承诺或停止对国有企业财政补贴,目的是威胁企业,促使其提高经济效率和防止国有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国有经济从非国民经济命脉行业的退出势在必行,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有经济退出的市场障碍分析边界刚性的约束、国家租金攫取带来的保护、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剩余索取权,以及资产专用性引起的沉没成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发育滞后。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但不是完完全全的彻底退出;国有经济选择进入重要的行业和关键性领域,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容许非国有经济的介入。  相似文献   

6.
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已被经济界广泛接受。“十六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近五年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指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有企业在退出市场过程中要面对经济、体制、感情等多方面的障碍。为此,国有企业退出市场时,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要实施管理创新,变被动退出为主动退出;政府要加强宏观控制,降低企业退出成本,为劣势企业顺利退出市场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形成企业有进有退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8.
迄今为止,国企改革未取得应有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未首先从宏观的层次上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调整,而在微观层次上却又要求所有国有企业都按照竞争性企业模式进行改造。 以前我国的国企改革主要着眼于微观层次上,试图搞活每一个具体的企业。“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不可能真正搞好国有企业,因为它是在不改变企业制度基本框架的条件下进行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致力于实现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根本的好转。这表明以前的单纯的微观层次上的改革无法解决国有企业的难题,必须首先从整体…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改革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本质原因在于“资产国有制与经济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观和简单的认为“国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无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在分析马克思“重建料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国有制”的本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作为“全民所有制”表现形式之一的“国有制”,可以转化为“个人所有制”表现形式。据此,国有企业可以从竞争领域全面退出,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个人所有制”。文章最后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有观念和制度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其一,保持国有企业在竞争领域的“零规模增长”,其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制度方向是“国有资产”和“全民职工身份”的双向对等无偿置换,其三,警惕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所有者权利扭曲”现象。  相似文献   

10.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必要进行改制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及国家的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战略,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方案,按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原则确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方案,按公平竞争、分类推进的原则推进周有企业改制工作,配套改革和调整政策,创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构建了股权结构、市场结构和企业价值模型,分析十年横截面数据,证实了我国垄断和竞争两极并存、国有企业向资源产业集中的市场结构特征;得出资源产业的企业价值十年来迅速增加,并超过消费产业;发现股权和企业价值存在理论上的倒U型曲线,但资源产业的股权结构超过理论上的最优企业价值股权区间,而消费产业的股权结构低于最优企业价值区间,市场结构对企业价值存在负影响。本文政策建议是:政府降低对资源产业的垄断程度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消费产业的监管时增加集中度,促使我国的市场结构由垄断与竞争两极并存格局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化,为技术创新提供最佳的产业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应该政治型、行政型文化转向经济型、经营型文化,从依赖型文化转向自主型文化,从群体型文化转向群体与个体并重型文化,是国有企业文化转型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文化转型在深层次上是一种人性模式的转型,印从原来那种“伦理人”、“单位人”的人性模式转向“经济人”、“能力人”、“社会人”的人性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表明,运作优化效果可以由基层上升到战略层,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在研究从基层运作优化向战略层演化时,分别从业务层和战略层提取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假设;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运作优化效果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竞争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洁  苑泽明 《现代财经》2008,28(6):89-92
价值链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特点归纳,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竞争优势取得的条件,同时从价值链的视角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了概括,最后对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竞争优势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际化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以安徽省上市公司中跨国经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二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企业国际化程度、动态能力、竞争优势(财务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间的复杂关系。结果表明,企业国际化程度、动态能力、竞争优势三者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动态能力在企业国际化程度与财务优势和市场优势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而在国际化程度与技术优势关系中不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将企业并购看作经济聚变,将企业看作原子核,将文化看作核外电子的前提下,通过类比静电场的概念、类型、特征,得出企业文化通过场(文化场)相互作用,并且企业的"文化场"是静电场的结论;从而运用静电场的基本理论——库仑定律来分析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4种影响因素:企业文化自身属性、并购外部环境、并购企业间差异及整合速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有林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国有林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入重要转型期。文章通过对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性特征抽象,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目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存在依据。对研究和厘清当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专利信息视域下纯电动汽车技术研发竞争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电动汽车是完全由可充电电池提供动力源的汽车,其具有无污染、噪声小等优点,是世界主要汽车国家争相研发的技术。从专利数据出发,基于年度分布、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优先权专利地区分布、主要国家专利布局、主要竞争对手研发力量与研发效率以及主要企业技术专利布局视角,结合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国际纯电动汽车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地位,可为我国产业战略布局和技术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从二元财政到一元财政--国有资本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森 《经济经纬》2003,(6):123-124,138
国有资本财政是我国目前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作为财政范畴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必然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国有资本的公共属性将日益明显。国有资本财政最终将被公共财政所同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创新驱动视角,探究双元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检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96家高新技术企业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双元创新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正向影响,但两种创新的影响路径完全不同;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竞争优势作为共同中介变量,在利用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长期竞争优势作为中介变量,在探索式创新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企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利用式创新的总效应大于探索式创新的间接效应。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