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力资源》2007,(6):71-72
劳动合同是HR涉及最多的合同文本,由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和争议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本期将着重关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中容易出现纠纷的地方,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合法、合规的操作方法。从本期开始,"甲方乙方"栏目将由全国知名劳动法专业服务提供商劳动法苑laodongfa.com独家提供智慧援助。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是HR涉及最多的合同文本,由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和争议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难点。本期将着重关注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变更中容易出现纠纷的地方,以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合法、合规的操作方法。从本期开始,"甲方乙方"栏目将由全国知名劳动法专业服务提供商劳动法苑laodongfa.com独家提供智慧援助。  相似文献   

3.
时琦 《企业经济》2003,(1):156-157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据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自愿的前提下签订的用工合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减员分流、择业换岗导致的新型劳动合同纠纷日益增多。《劳动法》及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日趋复杂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已显得力不从心,调整的漏洞也日渐显现,特别是在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与实际履行方面,现行的法律、法规未规定或者规定并不明确,因而时常引发劳动合同纠纷。对此笔者作粗浅的探讨。一、存在的问题(一)《劳动法》对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存有偏袒员工为择业换岗,作为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这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定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得违反。之所以作出如此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一是证明作用。书面劳动合同将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作了如实记录,如果双方就劳动合同发生纠纷,便于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公正、及时地处理纠纷,也有利于执法部门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进行监督。二是调整作用。在我国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劳动合同在劳动权利和义务体系中起着非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法律形式。根据国家《劳动法》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均需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近年来,在签订劳动合同的运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一些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条款欠完备、内容欠合法、手续欠齐全、程序欠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劳动合同的履行,导致了劳动争议的发生。本期本栏特别针对最近收到的大量反映,依据《劳动法》及相关法规,联系实践中的例证,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集中提示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十个问题,供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十一、劳动合同的终止《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也就是说,《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包括两类,一类是法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期满而终止;另一类是约定终止,即劳动合同因当事人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而终止。在《劳动法》的实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基本前提,在劳动法中占据核心地位。近年来,一些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职工的合法权益,把依法签定书面劳动合同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引发了大量劳动纠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跳槽法则     
跳槽是人力资本流动的方式之一,易引发纠纷。如何看待跳槽?笔者认为,既不应该鼓励,也不应该限制。但是,跳槽应遵守法律的规定。 一、合法解除与原单位的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者未解除与原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就跳槽到其他单位,是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此外用人单位招用未解除劳动合  相似文献   

9.
<正>《劳动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也就是说,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有些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源》2008,(4):69-75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雇佣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实践中并非所有的雇佣关系都签订了劳动合同,由此便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实际履行了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权利义务而形成了劳动关系。 对于事实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作了重要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按照以上规定支付二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因此,自2008年2月1日起,对于依然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将开始受到法律更加严厉的制裁。 在事实劳动关系“终结号”首航之际,企业该如何应对呢?本期邀请了劳动法专家阎付克律师就事实劳动关系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及预防提供专业意见和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一、如何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也就是说,劳动关系与劳动合同同时发生,没有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这一界定,为近些年来一些用人单位规避订立劳动合同,以达到规避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提供了前提.一些用人单位表示,既然劳动关系的建立以订立劳动合同为标志,那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就没有劳动关系,也就不需要承担劳动法上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近些年来劳动合同签订率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辞职"作为一种通俗称谓,其表达的意思是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由劳动者提出动议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劳动者行使辞职权解除劳动合同的,均不属于用人单位支付经济  相似文献   

14.
《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自1995年实施《劳动法》、推行劳动合同制以来,劳动合同为劳动制度改革、稳定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走向法制化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世贸组织的法律规则对中国劳动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集体合同制度上。在劳动关系中集体劳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劳动关系的根本所在。集体劳动关系也是现代劳动法的核心。中国传统劳动法要向现代劳动法转化,其标志就是完善已经建立起来的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并将调整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和劳动基准关系作为劳动法的三大部分,突出集体合同在调整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一、我国双倍工资赔偿制度的出台及目的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是由《劳动法》进行规制调整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虽然明确了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之初,应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此外还对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这种行为,规定了明确的行政处罚措施。但是由于规定的是行政处罚责任,且对违法的企业通常是警告,并不会给企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7.
春节将至,又一个员工流动的高峰正在悄然来临。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但在此过程中仍然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劳动争议和纠纷。比如,在员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若本人涉嫌违反保密协议或用人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情况该怎么办;若员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时,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此类案件的专家,为大家详细剖析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问清泓 《现代企业》2006,(12):64-65
劳动合同是劳动和用人单位(企业、事业、机关、团体等)之间关于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及其违约金制度虽源于民法,但它具有自身的法律属性,不能将之等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民法中的违约金制度也就不能直接适用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必须符合劳动法的原理。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源》2007,(1X):72-77
春节将至,又一个员工流动的高峰正在悄然来临。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和程序,但在此过程中仍然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劳动争议和纠纷。比如,在员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若本人涉嫌违反保密协议或用人单位未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等情况该怎么办;若员工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时,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本期我们请到长期处理此类案件的专家,为大家详细剖析解除劳动合同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平等的合同主体,双方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并且劳动合同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但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此理解不深、不透,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适用法律法规不够准确的问题。笔者拟在对涉及劳动合同内容的法律法规条文进行释解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法律法规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