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进民退”再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时下热议的"国进民退"现象为讨论的焦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论述:究竟是否存在"国进民退"?应该从怎样的角度认识"国进民退"?"国进民退"为民营企业的生存带来了哪些影响?本文认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比重的此消彼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实质,"国进民退"的真正症结在于市场化改革的受阻。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警惕政府部门以"管制"和"救市"的名义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才是真正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袁晶 《中国市场》2010,(18):165-166
纵观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每当经济陷入低谷,每当需要宏观大调控,都是国进民退的大好时机。日前,中国经济复苏的乐观势头蔓延,国进民退却也俨然成为大背景,曾沉寂多年的"国进民退"争论再度成为焦点,"国进民退"也成为2009年的关键词之一。本文对中国式"国进民退"的比较研究,讨论这一现象是旧酒新瓶还是旧瓶新酒。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混合所有制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国进民退进行讨论,首先论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国进民退"论断的现状,然后指出了股份制改革中"国进民退"现象的原因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亚生 《创业家》2010,(3):124-124
之前的"国进"基本上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但是现在我有这种担心最近见到一些国内的创业家,普遍感觉气氛很异样。这两年国进民退势力很凶猛,一些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5.
正曾经在中国诸多产业中充当领头羊的的民营企业纷纷"臣服"于国有企业。能源、钢铁、航空、地产等行业,正在上演着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大戏。国企、民企,他们究竟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相处?"国进民退"是进还是退?正方王珏林(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什么国进民退,什么央企搅乱房地产市场秩序,什么央企哄抬地价、推高房价的质疑,都是那些大开发商故意炒作出来的,是因为它们实力上拼不过大型国企或者央企,所以故意散播这样的言论,误导舆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改革以"国退民进"为主要特征,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样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当前诸多行业却出现了"国进民退"的反市场化倾向.当市场由于外部冲击出现产能过剩以及人们的权利意识随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强时,地方政府主导的市场化就不能满足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要求,在权力中心重新制定的制度供给约束条件下,"国进民退"成为地方政府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叶檀 《光彩》2009,(12)
煤老板们并没有从这一轮"国进民退"中得到新的产权与法律关系的洗礼,相反,由于产权被低价剥夺,他们的预期更不稳定、行为将更加短期化在不经意间,煤老板正在以悲壮的方式退出历史舞台。继钢铁和航空上演了"国进民退"后,煤炭行业史无前例的大整合正在山西省热闹地进行着。2009年初,山西省出台了《煤炭产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新闻媒体,对于国有经济及国有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是否出现了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如果存在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这一轮国进民退趋势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又是什么。对于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这一轮国进民退现象的特点,之后从外部环境、政治体制、渐进式改革和金融体系等方面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宋菲  高祺 《中国市场》2011,(44):187-188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稳定与发展。笔者就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选择存在着"国进民退"的现象,并对"国"、"民"两类企业的优劣势进行对比,分析该现象的成因,并试着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0.
"国进民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而发展私募股权投资,能够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私募股权投资作了概述,进而梳理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形成"国进民进"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有经济"有进有退"必须有一个标杆来衡量,标杆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结论不同作出的决策就不同,其影响甚大.目前的标杆有两个,一个是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标杆,一个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控制标杆.两种标杆之争,其实是两种观点和两种理论之争.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为标杆,得不出"国进民退"的结论,从而可以为国有企业扩大垄断、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提供支持,是旧观念在起作用;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为标杆,可以得出"国进民退"的结论,有助于确定国有经济定位,发挥国有经济职能,扩大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促使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两个轮子一齐转,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坚持中央两个"毫不动摇"的要旨所在.可见,以数字为标杆既不符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确立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精神,又会掩盖"国进民退",误导社会舆论,为继续"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进行垄断提供理论依据.因此,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必须在标杆问题上取得共识,统一到中央确定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上来,避免出现徘徊和后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混合所有制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的国进民退进行讨论,首先论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中“国进民退”论断的现状,然后指出了股份制改革中“国进民退”现象的原因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大环境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叶檀 《商界》2010,(1):102-103
这次金融危机中,国有企业或者说是国有经济,发挥了很独特的作用。到底有没有国进民退,首先是一个定义问题。什么是国?什么是民?现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企业,比如说国有股占了40%算不算国有企业?占了50%算还是60%算,或者是70%算?  相似文献   

14.
《商务周刊》2009,(24):22-22
《商务周刊》:在您看来,这一轮国进民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刘小玄:应该说大约2003年、2004年是一个分界线,从那个时候国进民退就出现萌芽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有企业的生产率增长一直低于民营企业。然而到了2003年以后,民营企业生产力的增长幅度反而低于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股份制改革中国进民退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出了国进民退与经济发展的种种联系,找出国进民退对于社会发展的经济学意义,并就国进民退问题给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国有企业携政策、法律、资金、资源等优势,强力扩张,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让许多民营企业家倍感压力。不仅在国企垄断的传统领域,甚至在部分竞争程度较高的领域也听到了国资挺进的号角。人们担心,新一轮"国进民退"的旋风正席卷更多非传统国资涉足的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国有企业自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质疑,而国有企业也常常陷入如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迷局、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抉择当中而饱受争议.本文主要以中立的视角,在肯定国有企业改革大的方向与目标正确的前提下,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审视国有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公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航 《商界》2009,(10):34-39
民营钢铁一度成为地方政府的税收支柱,也以鲶鱼的力量激活了整个钢铁领域的竞争态势。然而时过境迁,在新一轮宏观调控之下,民营钢铁纷纷上演悲情,相继成为钢铁行业国进民退的牺牲品。而杜双华们,最后一搏收获的也是无奈。  相似文献   

19.
张勇 《商场现代化》2010,(11):22-23
从2007年开始,国内各大固网运营商中中国网通率先宣布开始实施"光进铜退"发展的战略,光进铜退是固网运营商对接入层网络部署的先进理念,是实现以"窄带+铜缆"为主网络向以"宽带+光纤"的网络转变。本文将通过通信网络发展的趋势来论述"光进铜退"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微观层面上,有关"国进民退"与"国退民进"的利弊之争核心在于控制权性质不同的企业是否具有不同的"趋利避害"能力。本文从控制权和规模扩张来剖析"趋利避害"的具体表现,研究其影响并购绩效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发现:(1)终极控制人在企业并购中存在支持与掏空行为;(2)随着规模扩张,企业并没有获得规模、范围经济以及垄断势力带来的混合正向效应;(3)相对于政府控制,非政府终极控制人具有较强的掏空能力(趋利),和降低规模、范围不经济和无明显的垄断势力的负面影响能力(避害)。本文研究价值在于,理论上发展了不同性质的控制人在价值分配(掏空)、价值转移(市场势力)和价值创造(规模、范围经济)上的能力差异;实践上,能够为监管层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提供相应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