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从贸易竞争力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反倾销涉案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趋势,阐明了不同行业中反倾销不同裁决结果的贸易救济效果,进而为我国反倾销措施的合理使用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各国纷纷出台措施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已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近期涉及贸易摩擦方面的案子特别多,这也可能是遭受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使得中国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受害者.从以往反倾销应诉的经验来看,应诉反倾销需要有一个反倾销会计的支持系统,本文着眼于目前严峻的对华反倾销形势,分析了会计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作用内容、环节、关键点,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应诉反倾销的会计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贸易中,因反倾销而引起的贸易纠纷一直在各种国际贸易纠纷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频繁发生的反倾销案件表面上是各国之间就是否存在倾销、是否应当采取反倾销措施以及有关反倾销措施是否得当发生的争议,但其深层原因却是各国的反倾销立法和实践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利用个案初步考察了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的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然后构建一个"两国三地"价格竞争模型对反倾销措施的这两种贸易效应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2002~2007年美国对华纺织品反倾销案例10位海关协调税则(HST)代码涉案产品的数据,就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在不同阶段的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美国对华反倾销措施导致我国涉案产品对美出口减少,具有负的贸易限制效应,同时使韩国、印度等竞争国同类产品对美出口增加,存在正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5.
李靖 《河北企业》2008,(2):60-61
<正>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所允许采用的抵制外来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贸易政策和贸易救济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进出口贸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下反倾销会计支持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不景气,使得各国纷纷出台措施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些措施已演变成贸易保护主义,中国近期涉及贸易摩擦方面的案子特别多,这也可能是遭受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使得中国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受害者。从以往反倾销应诉的经验来看,应诉反倾销需要有一个反倾销会计的支持系统,本文着眼于目前严峻的对华反倾销形势,分析了会计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的作用内容、环节、关键点,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应诉反倾销的会计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前,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也是对华反倾销指控的主要国家,近年来对华反倾销频率逐渐加快。美国反倾销法与实践是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不仅直接影响了国际反倾销法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各国国内反倾销法的制定与修改也受到了美国的影响。同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做法往往为其他国家所效仿,其示范效应日益扩大。因此,研究美国的反倾销政策和对华反倾销状况,建立美国对华反倾销预警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一项反倾销的发动,从着手立案调查到最后案件终结大约需要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在此期间,凡遭到反倾销投诉的产品,不论其审理的最终结果如何,其进口都会受到限制。WTO在反倾销方面比GATT前进了一步,就是统一了各国的反倾销规范,但是它却无力限制各国使用反倾销措施的频率。在统一规则的条件下,对反倾销措施的频繁使用依然能够改变反倾销的性质,使其从维护公平竞争的措施转变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从消极的贸易防御措施转变为积极进攻的贸易保护武器。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反倾销的贸易壁垒作用,但是由于采取反倾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反倾销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的贸易保护手段。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七贸易大国,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形势不容乐观。本文从会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外反倾销对我国的主要危害,提出实施反倾销规避会计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欧洲共同体对中国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起,以中国为目标的应急性贸易保护措施快速增长,其中反倾销措施比保障措施等其他贸易救济手段更为盛行。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终裁措施平均每年6.3起。到20世纪90年代,这一数字增到每年30.3起。世贸组织(WTO)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WTO于1995年成立以来,中国连续11年登上反倾销名单榜首。2005年中国总计遭遇40次额外反倾销,居WTO各成员之最。而跨国公司的反倾销策略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题记:国际反倾销在70年代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时各国关税还比较高,并存在大量配额限制进口。70年代末80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出口额很小,偶尔个别反倾销案子不会影响总体出口水平。随着关税降低及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减少,尤其是配额、许可证等措施的限制使用,反倾销措施被各国普遍采用。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已经开始跻身世界贸易大国,1993年中国遭到反倾销案45例,达到全球的15%,1996年43例,达到全球的19.4%。也就是说,全球反倾销案例中,每5个案例中就有1起是针对中国的,从2001年到2005年的5年中,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  相似文献   

12.
刘芳 《企业经济》2005,1(7):14-15
世界贸易组织反倾销协议的反倾销期终复审条款旨在限制当前世界各国滥用反倾销措施来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情况,将反倾销措施限定为一项短期的贸易补救措施。在不违背世贸组织协议的前提下,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可以自由地对其有关期终复审的国内法进行构建。本文着重对美国反倾销期终复审的国内法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美国反倾销期终复审的国内法存在违背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对1995—2011年间全球贸易救济案件的发起数、采取措施数以及中国占比进行了聚焦分析,揭示了国外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趋势及四大特点,并从我国应对反倾销的战略视角提出四点思考。该研究对于我国应对反倾销战略体系优化,提高宏观政策层和应诉企业的决策效率,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爆发前,由于乌拉圭回合协议的生效,反倾销相对关税、配额等传统贸易壁垒得到了认可和规范,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首要手段;金融危机爆发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为了转嫁国内经济危机和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出口所带来的产品竞争格局变化,对中国发起了空前密集的反倾销措施。但在这一动荡时期,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市场成为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中国企业和产品在国外市场遭受的反倾销诉讼急剧增加 ,被反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中国企业应诉不力 ,使国外对华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一般都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越来越多的反倾销已使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竞争加剧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GATT乌拉圭回合之后 ,关税的削减使各国的产品竞争加剧。许多发达国家将拥有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的中国视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被逐步取消。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免受外来冲击 ,纷纷采用世贸组织允许的反倾销…  相似文献   

16.
一、全球贸易摩擦状况及我国面临的形势 (一)全球贸易摩擦状况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本地市场,不断强化本国贸易救济措施,灵活运用世贸规则,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卫生、防疫、市场秩序等其他非关税壁垒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特别是WTO所认可的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更加成为各国理想的贸易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17.
反倾销是WTO允许的世界各国均可采用的维护公平贸易秩序,抵制不正当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反倾销法律已成为WTO成员方贸易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各国正在经历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一些国家强化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滥用反倾销措施,以保护本国产业,这势必给中国等出口巨大的新兴经济体带来严峻考验,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与制裁的重灾区。而中国税收政策在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其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下,各国贸易摩擦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又开始重启贸易保护。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这轮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深受其害,成为了贸易保护主义最大牺牲国。实施贸易保护的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反倾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从当前我国遭遇的反倾销现状分析,总结出若干应对反倾销的方法和策略,力求将遭受反倾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却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贸易争端。我国出口商品价廉物美,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然而,各国却不断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保护措施,使我国相关出口企业损失惨重。本文通过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的现状,对反倾销实施的动因、绩效与启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