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10—2021年我国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审计署央企审计活动,对政府审计与国有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政府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没有发生变化。机制检验发现,政府审计可以通过提升企业ESG关注度、驱动企业绿色创新和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来提升其ESG表现。同时,在污染行业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较差企业和成熟期企业中,政府审计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规定界定内部控制缺陷,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当公司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时,债务期限较短;将全部样本按照终极控制人是否为国有单位这两组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支持假设。研究结论对于推动我国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12—2019年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改善的背景,实证研究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检验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效应,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与国有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国有企业竞争优势显著正相关;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与融资约束在内部控制对国有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可以从政府监管层面、制度层面和企业层面通过健全内部控制、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活动以及降低融资约束等方式提升国有企业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5—2020年中国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样本,探讨了政府环境审计对国有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显著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创新质量,且该结论在克服内生性等问题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提升企业及政府层面的环境注意力强度与环境注意力持续性是政府环境审计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关键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微观特征与政府宏观调控会影响政府环境审计提高国有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作用效果。具体来看,当企业拥有较多环保背景高管、环境责任履行更积极时,政府环境审计对国有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若政府干预较少且给予企业较多的补贴,则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国有企业进行高质量绿色创新活动。此外,在政府环境审计的支持下,高质量的绿色创新能够更好地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逐步实施,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情况有了明显提升,156家上市公司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文章以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详细描述了2011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情况,并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分析了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第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远远低于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第二,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试点、内控审计投入、上市年限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强制执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上市年限较长的上市公司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根据上述发现,文章对未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和政策制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全面且强制实施背景下,选取2013—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实施非整合审计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及其微观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PSM)解决样本选择偏误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整合审计和非整合审计对于盈余质量的提升存在显著性差异,相较于整合审计,企业实施非整合审计能够显著提升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非整合审计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且随着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提高,企业执行非整合审计对于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也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数据,从截面和跨期两个视角检验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审计收费增加。相对于一般内部控制缺陷而言,特定内部控制缺陷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研究发现,修正内部控制缺陷可以降低审计收费,但效果不显著。这证实了公司减少内部控制缺陷、完善内部控制,有利于降低审计收费。  相似文献   

8.
近年计提商誉减值的行为屡见不鲜,文章以2012—2018年度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商誉减值损失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没有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审计费用明显上升,且计提的商誉减值损失越多,审计费用越高。进一步考虑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可以抑制商誉减值损失与审计费用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损失与审计费用均显著正相关,但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仅存在于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2013—2018年实施整合审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否改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或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研究发现:在标准审计报告阶段,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显著改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但新审计报告阶段的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改善作用不显著;在区分正负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后,正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能显著改善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但对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改善作用在新审计报告阶段有所减弱,负向异常整合审计费用对审计意见改善的效果也不显著。可见,在双审计时代,上市公司仍然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仍需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规范。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增多,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问题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活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提供保障.以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不同有效程度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度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增多,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问题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活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提供保障.以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不同有效程度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度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技术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企业研发活动的增多,研发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问题逐步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治理活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业务提供保障.以2015-2018年沪深两市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以及不同有效程度下,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有效程度的内部控制质量下,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度存在差异;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2007—2018年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生物资产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相比没有生物资产的上市公司,有生物资产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显著增加,并且在有生物资产的上市公司中,计提生物资产减值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会更高。原因在于生物资产具有生物转化等特性,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审计师出于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考虑,会增加审计收费。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企业为非国有上市公司时,生物资产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会更显著,并且审计师行业专长抑制生物资产与审计收费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专利申请量作为衡量企业创新的指标,检验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高管的政府任职经历是否会影响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距相对合理的企业显著开展了更多的创新活动,说明合理的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薪酬差距的创新促进效应在管理者有政府任职经历的国有企业中显著更小。同时,管理层权力不会弱化薪酬差距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薪酬差距对国有企业管理者具有重要的激励效应,但有政府任职经历的管理者面临的潜在行政级别晋升激励减弱了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从而为国企高管薪酬契约的分类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5.
以2005—2019年地方国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地级市政府层面实证检验了政府审计与企业避税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力度越大,越能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进一步地,这一关系主要存在于税收征管力度较弱、代理成本较高和信息质量较低的样本中。上述结果表明政府审计能够降低企业避税程度,并且这一效应在治理避税的其他机制较弱时更加显著,即政府审计能够弥补其他治理机制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再监督机制。研究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评价是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来源,然而内部控制评价能否有效发挥治理作用却存在分歧,最突出问题是管理层存在明显选择性评价,可能会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以2007—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审计师监督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客观分析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及其后果。主要研究结论包括:上市公司发布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反而增加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发布无缺陷内部控制评价公司更明显;信息效率低、委托代理问题高、非效率投资程度大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发布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对于股价崩盘风险影响更显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会加剧分析师分歧度,进而增加股价崩盘风险;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有助于缓解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对于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监管部门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强化审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监督,利益相关者也应正确对待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营造管理层愿意披露也敢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以2014—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企业创新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创新投入越多,其异常审计费用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会诱发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导致异常审计费用增加;异质性检验表明,法制环境和事务所规模是企业创新影响异常审计费用的重要调节因素,在法制环境较好和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中,企业创新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审计师和相关部门加强企业研发活动审计与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企业金融化在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学者对企业金融化在审计领域的研究关注较少。以201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与审计质量显著负相关,内部控制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业务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在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即企业金融化通过增加业务复杂程度和审计风险,从而降低审计质量;来自四大的审计师具有更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且连续审计中,其能更好地利用内部控制以应对企业金融化带来的风险;内部控制五要素中内部监督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负向影响,而内部环境、风险评价、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均未能显著抑制企业金融化对审计质量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化与审计质量领域的相关文献,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经济后果的理论边界,同时也为推行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2010—2012年深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内部控制缺陷以及是否为前10大事务所审计三个变量来替代内部审计水平,并检验了三个变量与财务报告披露的透明度——信息披露评级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相关变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的替代变量与信息披露评级之间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现行内部控制评价与披露制度框架,以2009~ 2010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深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应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会降低应计质量,其中,较难审计的公司层面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应计质量的负影响更大.此研究为中国现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与披露制度在经济现实中的良好适用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建议中国政府监管部门在坚持以内部控制缺陷为核心指标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披露的同时,应通过强化和规范公司层面内控缺陷的披露以及建立“信号联动机制”来进一步改进企业内控缺陷的披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