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4年沃登和豪斯曼等人率先用模拟方法预测差异产品市场的兼并效应以来,兼并的单边效应模拟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为美国和欧盟的反垄断执行当局和法院所接受.就差异产品产业的兼并评价而言,模拟方法优于传统的结构分析方法.本文以在兼并分析中被广为应用的logit模型为基础,通过一个虚构的中国国内服务器产业兼并的例子,探讨了如何用兼并模拟方法评价差异产品产业横向兼并单边效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协同效应的横向兼并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果  伍江 《当代财经》2007,44(10):72-76
本文在拓展SALANT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存在协同效应的情况下,同质企业横向兼并发生的条件及社会福利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当协同效应足够大时,企业不仅有兼并动机,而且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为普遍存在的兼并行为和政府规制政策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破解了Repall的"兼并悖论".  相似文献   

3.
4.
对于横向兼并所产生的影响,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在产量竞争的古诺模型或基于价格竞争的伯川德模型基础上进行的.本文以Ugue(2004)提出的供给函数竞争概念为基础,考察了横向兼并、产业集中与福利权衡的关系,分析在同质产品市场上,供给函数竞争对企业横向兼并产生的均衡影响,并与古诺模型做了对比分析.基本结论为:供给函数竞争下,任何兼并都会使产业的总产出下降,价格升高.供给函数竞争导致产量的下降,不仅仅由于兼并企业减少产量,而且非兼并企业也会减少供给,结果导致兼并总是有利可图.  相似文献   

5.
在对企业横向兼并行为的反垄断审查中,存在两个重要指标:市场份额与产业集中度。本文将企业横向兼并行为的三种反垄断判断标准(福利标准)归纳为两种福利增进情况。并且,根据这两种福利增进的情况,建立均衡福利模型,得出实现福利增进所必须满足的市场条件,从而做出更加明确的反垄断判定。结合我国新出台《反垄断法》后第一起也是唯一的一起兼并失败案(可口可乐兼并汇源失败)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反垄断现状和模型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横向兼并的价值创造与生产要素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兼并公司对与其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目标公司进行并购的横向兼并进行了分析 ,指出综合效应最大化才是兼并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叶旭廷 《现代财经》2013,(8):101-108
企业横向兼并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Stackelberg博弈为基本模型框架,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基本目标,提出只有追随企业兼并而且成为领导企业才是有利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兼并。以全国钢铁产业整合为例,希望能为规制者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大量的调查统计,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探讨网络传媒业横向兼并的定价及福利问题,获得了以下结论:(1)横向兼并对兼并发起方的定价没有显著影响;(2)横向兼并显著提高了兼并发起方的福利;(3)现阶段我国网络传媒业的横向兼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全球性企业兼并浪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全球性企业兼并浪潮分析●陈勇进入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企业兼并浪潮,形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热点。这次兼并浪潮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以前任何一次都无法比拟的。如此大规模的企业兼并运动,其背景是深刻而错综复杂的。它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   总被引:149,自引:3,他引:149  
并购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价的变化 ,因而引起了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变化。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 ,对 1 999— 2 0 0 0年中国证券市场深、沪两市共 3 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 ,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不同类型的并购有不同的财富效应 ;国家股比重最大和法人股比重最大的收购公司其股东能获得显著的财富增加 ,而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创新知识基础理论已有的“并购一吸收能力”分析框架内,引入了“吸收动力”因素,藉此研究了收购兼并、异质企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基于2004-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倾向性得分法和倍差估计量”技术就理论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并购可以扩展收购公司的知识基础,具有显著的创新效应,在并购后的四年时间窗口内,收购企业的专利授权和创新效率显著高于未收购企业;(2)知识吸收动力而非吸收能力是企业并购创新效应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股权结构适度集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以及外部产业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在知识吸收动力方面较其它企业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购的创新效应更高,而吸收能力不同的企业其并购的创新效应并无显著不同;(3)国有企业在知识吸收能力方面的优势所引致的并购创新差距缩小效应不能抵补其在知识吸收动力方面的劣势所引致的扩大效应,国有企业并购的专利授权和创新效率显著低于民营企业.本文还根据研究结论就如何提高上市公司的并购创新效应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国际银行业兼并规模效应与竞争优势中南财经大学林巍然一、国际银行业兼并概况:1996年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的合并使东京三菱银行从资产角度衡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在世界1000家最大银行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出过去几年中的几次大规模并购,除了东京三菱银...  相似文献   

14.
政府间的竞争促进公共部门效率的提高.税收竞争是政府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简要介绍早期税收竞争理论出发,而后着眼于我国国内横向税收竞争的实践.分析其背后的制度原因,并思考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兼并动机 ,结合兼并绩效的考察 ,综合性地探寻了兼并动机与兼并绩效两者的关联机理 ,并找出了影响国企经营者兼并动机的因素和规范兼并动机与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博弈论方法研究兼并和伯特兰德竞争对价格、竞争等的影响.首先,分布在两个市场中的寡头公司分别选择同市场或跨市场的兼并活动,其次,两个市场中的寡头公司进行伯特兰德竞争.结论显示,有关需求函数的各种约束条件是决定价格升高或下降的关键因素,从而揭示了价格效应产生的原理.美国航空业的案例研究支持模型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锐 《经济导刊》1999,(1):52-55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一个企业通过兼并其竞争对手的途径发展成巨型企业,是现代经济史一个突出的现象。”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兼并,必有反兼并。透过世界范围内惊心动...  相似文献   

18.
190年代全球兼并浪潮的特点1.1从筹资方式来看,大多数企业采用大量发行新股筹集资金或以股票交换的方式进行兼并。1997年11月美国第二大电话公司──微波通讯公司(MCI)宣布其同意以高达370亿美元的交易金额以换股方式并入美国第四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讯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1.2从交易金额来看,此次浪潮中企业的兼并规模巨大。自90年代初以来,由于大型上市公司成为大多兼并案的主角,10亿美元以上的兼并案例已属常见,且上百亿美元的兼并案也不断涌现。1.3从兼并形式上看,大多企业兼并表现为同行业兼并或相关行…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公司并购预测与财务危机、盈利能力和股票价格的预测一样 ,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理论与实务界关注和争论的问题。能否预测上市公司并购的发生 ,意味着能否依据公开信息战胜市场从而获取超额收益。本文采用Logit条件概率模型对我国A股市场1 998年至 1 999年间发生的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所得到的估计模型对并购的发生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但无法取得满意的预测结果。本文的结论支持股票市场半强式有效假说。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各地国有企业改制、兼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企业拍买、兼并、重组、租赁、股份改制等,给很多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一些地方在企业改制、兼并过程中,忽视客观实际,“一哄而上”的现象较为普遍,既给改制、兼并后的企业留下了隐患,又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