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8年秋,为了我拟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大戈壁》,我曾重返柴达木,从德令哈,到格尔木,到察尔汗,到大柴旦,到鱼卡,到马海……走遍了我曾经在柴达木工作过的所有地方,拣拾起我四十二年前至二十二年前之间的所有记忆.最后,当车过鱼卡,要向当金山进发的时候,我让司机停下车,我下了车,面对柴达木的方向,虔诚地跪了下来,深深地磕了三个头,心中向柴达木泣说:"柴达木啊,我的母亲,我的第二故乡,保护、养育了我这个'黑五类子女'的荒凉的土地,这一次,泽群是真正的走了.我这等年纪,要再返柴达木,只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柴达木啊,走出柴达木,才知道这一颗心,是永远地走不出柴达木的了.我为您,奉献了我的青春与健康;您也给予了我一辈子的事业与'财富'.我的个性里,已融入大戈壁的辽阔与旷达;我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巴音河湛蓝激情的河水;我的灵感中,迸发着只有柴达木夜空里才有的一颗一颗璀璨的大星星.待到《大戈壁》写峻出版,我很难会再来柴达木来看您,但我一定会寄一册《大戈壁》,让柴达木的友人在巴音河畔,寻一个并不惹人的小小地角,擦柴引火,一页一页将这二十万余字的小说焚烧,以祭奠我在柴达木生活过的一切,以感恩我在柴达木的所有友人,以记录某一段我的人生在柴达木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能为一个地方而流泪,那是一生的幸事. 柴达木总是触动我的心灵.从青丝长发到两鬓斑白,从身在柴达木到移居都市,不知有多少次,是柴达木让我泪水盈盈!  相似文献   

3.
回到德令哈 2008年09月06日与郑登旗一起来接我的,还有州粮食局局长万玮。万局是老德令哈人了,但我在德令哈的时候并不相识。可是一见面,仍然亲切。他那高高的个子,英俊的模样,让我感觉,这真是咱柴达木的男子汉啊!  相似文献   

4.
我与《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结缘是在这个刊物诞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一次会议上遇到了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的一位部长,他送给我一本《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我就利用会议的间隙拜读了起来,没想到她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因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共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已经把柴达木开发的事议已放在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而我当时已被调到青海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5.
神话柴达木     
我之喜欢柴达木,不仅是喜欢八百里瀚海的雄浑博大;我之喜欢柴达木,不仅是喜欢南昆仑北祁连的步步宝藏;我之所以喜欢柴达木,更是因了柴达木是华夏中国神话之本源!  相似文献   

6.
诺木洪探奇     
我很早就对诺木洪充满了向往。柴达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三岁就随母亲从冀中平原来到柴达木,到恢复高考去省城上大学离开时,我在这个高原盆地度过了18个春秋。柴达木的每一片土地都对我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和亲近感。1971年,因家人工作调动,我从乌兰县转学到都兰一中就读,班级里就有许多同学来自诺木洪,通过他们,我很快就对这片从未谋面的荒漠绿洲产生了一种仿佛熟悉已久的特殊感觉。我了解到那里有无垠的戈壁,苍茫的草原和绵延的红柳包,有大片的枸杞林,数万亩麦田和油菜、紫皮大蒜、莴笋、西红柿等丰富的物产。我生平第一次品尝的西红柿就是家在诺木洪的同学暑假结束时当作水果带来的。一次学校组织学农活动,我们班被安排去诺木洪农场,可我因为要参加学校为全州中学生运动会组织的运动员集训,错过了对这片心仪已久的神奇土地亲密接触的机会。后来,听同学们回来后讲述,诺木洪的林荫大道有数十公里长,大田栽种的西红柿一眼望不到边,甚至还种有大片的西瓜。这片神奇的土地,更让我神往了。  相似文献   

7.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整整那20年间,柴达木烙入我心里、甚至是骨髓里的烙印. 我是柴达木人,永远的柴达木人. 这是因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21岁至41岁,完全、无私、真诚地献给了柴达木,献给了那片广袤、荒芜、丰饶、神奇、与外面的世界相比仍然是落后的土地了.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国妇女》杂志海外版《中国女性》向我约稿,希望我写写我在柴达木的生活小故事。我的作品《西部女人的苦与乐》在2002年4月号《中国女性》上发表后,接到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主持人高月的电话。她说看了我的这篇作品,向《中国女性》打听到我的电话,想约我到中央电视台做节目,讲述在柴达木的生活。我应约去了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9.
我爱柴达木     
像星星永远眷恋着蓝天, 像溪流永远痴情于山岫, 我是那么深深地爱着柴达木啊, 爱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说起柴达木,心中骤然便一阵温热. 走近柴达木,我总不由得泪眼模糊.  相似文献   

10.
我和柴达木的不解之缘,是因于拙著<柴达木开发史>.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柴达木开发研究》已步入而立之年.回顾她的历程,我曾作为他的主编思绪万千、感慨万端:她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不成熟到成熟,进而成长为青海期刊阵线上的中坚力量;从艰难的探索到经过不断地发展走到了今天,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记录了三十年来海西人民为海西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建设等走过的艰难历程.全方位介绍了柴达木的历史渊源,古老文化,沧桑变迁,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与时俱进、团结向上、奋发图强的柴达木精神.为柴达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柴达木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16年6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成都寓所翻阅报社寄给我的《柴达木日报》,偶然看到一篇弘扬柴达木精神的《柴达木精神在血管里奔流》专访,了解到现年82岁高龄的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同志才是《柴达木报》汉文版的最早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68年夏季,我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来到艰苦的柴达木.那一年分配到柴达木的大学生有600多名,全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分到生产一线.到钻井队的被称为"柴达木第一代戴眼镜的钻工",我是其中的一名.一年后,我当上了司钻.  相似文献   

14.
多少年来,一个遥远而亲切的地方,令我梦萦魂牵,心驰神往,不论是万籁俱寂的夜晚,抑或纷繁喧闹的白天,只要看到或听到"柴达木"三个字,眼前就会浮现昆仑山的雄姿,巴音河的柔波,沙蚀林的沧桑,饮马峡的奇崛……多少次,我手捧《柴达木开发研究》杂志,细心拜读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感受柴达木的每一点变化;多少回,我打开尘封已久的影集,寻找摄于柴达木的一幅幅照片,回味每次叩访柴达木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接受作者的委托为《柴达木开发史》一书作前言,我内心是深感惶恐的。但作为一个柴达木人是很愿意借此一隅说几句话的。一《柴达木开发史》为我们展开了一页页壮阔的历史画面,记载了“聚宝盆”柴达木悠久的开发历史——  相似文献   

16.
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与发展论坛,经过全体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即将圆满闭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共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向各位嘉宾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专门腾出宝贵的时间,不远千里前来参加论坛,为加快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近40 年的石油生涯中,有五分之一的时间,那段人生正值盛年的美好时光,是在柴达木油田度过的。虽然离开青海油田多年了,但油田的发展依然令我魂绕梦牵,常常想起那些为柴达木石油工业发展与我并肩战斗的同志和广大职工艰苦创业的情景,想起那些充满希望的储油气构造和柴达木的山山水水。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柴达木精神.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的柴达木精神.是柴达木开拓者用热血和生命播洒的、由一代代柴达木建设者用勤劳和智慧培育起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每当柴达木人在前进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这种精神让他们战无不胜、勇往直前.过去是这样.  相似文献   

19.
西部大开发帷幕徐徐拉开之际,我们迎来了共和国50华诞。值此,敬祝伟大的共和国永在青春,再创辉煌,诚愿可爱的柴达木开发长进,再上新台阶。翻开共和国的历史,便听到柴达木开发的声响。建国当年,人民发政府在柴达木建政;建国第2年,地质勘察在柴达木开始;建国第5年,开发大军云集柴达木;建国第6年,首家工业企业在柴达木建立;建国第10年,65家地方工业厂家在柴达木“遍地开花”。……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柴达木人在荒芜冷寂的盐泽戈壁上开辟出了油田、盐田、粮田和煤田,创造了崭新的社会文明。在矿区资源开发上,以优势资源…  相似文献   

20.
柴达木情结     
北京是个好地方.有人会问,说这话有必要吗?谁会说北京不是一个好地方呢? 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虽然北京是个好地方,却有许多柴达木人难以适应.他们来北京定居后,心中还是想着柴达木,嘴上还是离不开柴达木.三五月份,遇上北京的大风天,就会脱口而出:"柴达木的风刮到北京来了!"看见花园里的奇石,就会说:"这个像柴达木的英雄岭.""那个像柴达木的油砂山."从退休大院到市场之间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小路,被命名为"柴达木小路".柴达木很奇妙,情感这东西也很奇妙,于是两者胶结在一起,成为搁在柴达木人心里永远取不走、割不断的柴达木情结.这些联想就是柴达木情结生长出来的枝蔓花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