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主要通过中国加入WTO后的房地产需求、房地产的建筑成本、房地产价格构成以及房地产业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分析,阐述中国加入WTO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为在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和所受的冲击较大,在长期内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整合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房地产持续多年成为热门行业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迅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暗藏危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房地产经纪人必须要能够发现房地产在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从而为房地产的平稳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结合内含房地产的NK-DSGE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比较了限购、增加土地供给以及调整抵押约束机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研究表明:限购政策引起产出与实际房价最大幅度的下降,因而在房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政策需要在稳定房价与产出之间权衡;增加土地供给的政策不会引起产出的下降但对于实际房价的影响相对较小;调整贷款价值比的政策引致产出与实际房价下降,但其影响小于限购政策。社会福利估算的结果指出,限购政策对应的社会福利水平最低,而调整贷款价值比的政策具有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因此,基于社会福利考虑,调整贷款价值比的政策具有相对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住房制度变迁、市场扭曲与高房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探讨我国双重住房供给体系及其相互影响机制.住房制度变迁中,住房福利供给制度导致的低租金、公房低价出售、集团购买再分配等因素对商品住房需求、价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其形成的需求累积效应和财富效应扭曲了市场,进而扭曲了房价.高房价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与住房制度安排和政策取向密切相关.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住宅供给的商品性和社会保障性,是中国住房制度及配套改革要处理好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经济学悖论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中国目前房地产市场供求非均衡且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悖论 近几年,随着国家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房地产的需求有所上升,但仍然低于供给的增长速度,导致国家整体房地产的供给过剩.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我国空置的商品房又新增1000多万平方米,达到了创历史新高的9124万平方米,这种趋势目前仍在快速发展.在这种供求格局下,中国房地产却出现了一种与经济学理论相悖的非均衡现象:一方面是房屋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却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市场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内房地产市场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房地产是投资还是消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什么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什么是房地产空置率、利益失衡、外资炒作房地产、过高房价等重大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只有对这些问题上进行反思,并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才能化解中国房地产市场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重要性在不断提高.但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并成为影响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房地产市场供给失衡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房地产市场供给对房价影响时滞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近十多年房地产市场供给及房价的现实为基础,将供给划分为土地供给、增量供给和存量供给三种形式来分析供给对房地产价格存在的影响时滞问题,界定中国房地产市场供给对房价影响时滞的内涵,剖析中国近十多年来房地产供给对房价影响时滞所形成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与信用担保意愿适配过程分析,并研究信用担保产品在风险与价格两个维度下,如何达到市场均衡.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与信用担保意愿不是“低配”就是“高配”,信用担保产品市场均衡的最终的适配区域被信用风险制约.提高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行激励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意愿的措施,可使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意愿处于较高的适配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分析——兼议房地产过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过热”、“房地产炒作”和“房地产泡沫”等是近期中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最热门评论,然后而通过结合相关数据,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不存在全国性的房地产泡沫,但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旺盛的真实需求和被放大的投资需求是推动我国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市场交易的不规范导致的房地产炒作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采取宏观调控,和完善相关的交易机制、产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引导,规范市场运作,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常晔 《西部金融》2014,(10):36-40
本文利用VEC模型,分析了房地产价格、CPI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深入分析了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需求及CPI的影响机理。得出如下结论: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房地产价格与物价水平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房价上升对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先负后正、物价上涨不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物价水平的上升无明显影响等结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简要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1999—2013年房地产价格指数数据,采用阈值自回归模型(TAR),实证检验了房地产的投资需求与中国房价波动的非线性关系。借助于阈值模型,本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关键阈值变量。研究表明,当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低于模型的估计阈值(16.3%),家庭数量、收入及房屋使用成本是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变量,因此,消费需求和房地产供应是房地产价格线性波动的决定因素。然而,当货币供给增长速度超过估计阈值,股票价格和通货膨胀率成为影响房地产价格的重要因素,这表明投资性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主导近几年中国房价价格波动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推动房价持续上涨的需求事实上可以划归为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和高收入群体的投机需求。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这两种需求经济效应的数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投机需求的存在增加了整个社会福利水平,但高收入群体的投机需求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有“挤出效应”;投机需求的存在使得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剩余减少;高收入群体和房产开发商有共同推动房价上升的动力。并对影响挤出效应的变量作了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七、八年来,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乃至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分岐最大、涉及面最广的话题,调控的效果也是众说纷纭,需要作出新的政策选择.世界上没有不存在约束条件的政策选择,也没有不需要支付成本、没有风险的政策选择.既然如此,更新思想观念,调整思路 明确房地产性质和地位,针对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倾向,进行相应的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才能实现房地产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房地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关乎到市场秩序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我们给出了一个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机理的动态模型及其具体的测定方式和治理模式.它能有效地揭示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变化路径,进而使我们有效地节制这些现象的持续转化,并获得相应地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手段.本文还以陕西及西安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基本数据为基准,对模型进行了严格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影响国内房地产需求和房地产供给的长期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得出了我国房地产价格中长期的基本趋势是上涨趋势。并根据目前中低收入者买房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总体上比2004年有所下降,房价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金九银十”的房地产销售繁荣季节已经成为历史。2006年国内房地产市场仍然是一个利益博弈十分激烈的场所,无论是对房地产开发商及购房者,还是对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来说。这种博弈可能会比2005年更为明显与激烈。  相似文献   

18.
境外资本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方面给境内房地产行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提升房地产供给水平,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对境外资本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规范境外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业成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与稳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居高不下的房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影响因素,本文以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房地产市场泡沫评价指标,并进行了面板数据回归分析。结论分析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土地交易价格对房地产市场泡沫有正向的作用,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论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互之间联系的理论结构,货币政策取决于IS-LM的形状和斜率.通过对IS-LM模型结构参数变动来讨论它们对货币政策效果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2004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将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