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商业银行监管制度对该协议的滞后性,提出加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果棠 《生产力研究》2006,(8):74-75,102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隐蔽,所以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各项原则,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我国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被认为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巴塞尔协议在全融监管中的作用也由此遭到了金融界的质疑.文章简要分析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在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国加入WTO快八年了,中国银行全面跨入国际金融市场,要求我国的银行按照国际条约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监管原则和标准化方法来进行经营管理.但中国银行业面临着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衡量有限,风险监管和控制难以有效实施等问题.这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相差较大,威胁着中国金融的安全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就是基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我国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即将实施,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与新协议规定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搭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改进风险计量模型、培养风险管理人才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6.
黄安定  黄薇 《当代经济》2007,(18):74-75
随着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风险也愈来愈大,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巴塞尔委员会即将推出新资本协议,以促进银行业的稳健发展,虽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我国暂不执行新协议,但是也必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学习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薄纯林 《经济师》2009,(2):77-78
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被认为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巴塞尔协议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也由此遭到了金融界的质疑。文章简要分析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在防范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杜金岷  李长征 《经济论坛》2006,(15):105-107
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6月26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引入了改进资本充足率计量标准、发展监管评价程序和强化市场约束的三个支柱。新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进行了两项重大创新。一是在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二是引入了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在信贷政策体系中的作用十分显著,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9.
朱美荣 《时代经贸》2007,5(11X):174-175
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是《新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论文通过对《新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新规定的研究,探讨了《新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在剖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改革的一点建议,希望能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益启示,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林国灿 《经济师》2007,(7):250-25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1988年的旧资本协议相比,无疑具有很大进步,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本身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如银行风险管理方式的多样性与可比性问题、信息披露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加强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于2004年6月26日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这对我国银行业来说必然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包括风险管理理念、内控机制、资本充足水平、信息披露、风险管理文化乃至风险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1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自1999年6月提出征求意见稿,到2004年6月26日正式公布最终稿,并于2006年底在10国集团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从出现就成为众人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围绕它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过。人们纷纷对新资本协议的复杂性、风险敏感性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的适应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将对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最新进展和现实意义进行总结和概括,并且指出存在的分歧和问题,以便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首次提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要求:最低资本标准、监管约束和信息公开。并且强调银行机构自有资本与银行风险防范之间的紧密联系,完善了银行资本计算与银行风险的计量方法,进一步扩展了风险的范畴,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风险控制与防范的理念,为协调各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但客观上也对新兴国家银行业金融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巴塞尔协议作为国际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管理的新标准,其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指导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和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对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对于中国金融风险管理而言,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机制不完善是目前的主要问题。随着国际金融风险的加剧与潜在危机的扩散,长期处于封闭式管理的中国金融机构必须与国际接轨,参照先进国际金融系统的规则与标准,在借鉴新巴塞尔协议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监管机制基础之上,制定中国特色的金融风险管理标准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信用风险模型的监管审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评估信用风险以提取资本准备,但内部评级法必须满足监管审查的要求。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这一要求,从监管机构的角度出发,建立信用风险模型监管审查框架,讨论了银行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时,为确保其合理性需要满足的条件与要求,从而为我国的监管机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中的市场约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监管理念角度考察,在2001年的新资本框架中,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的作用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市场约束与1988年版的最低资本金约束、以及外部监管一起,共同成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的三大支柱之一。应当说,市场约束机制正式成为新资本协议框架的支柱之一,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情况在银行监管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新的资本框架中,巴塞尔委员会对于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We investigate how bank charter value affects risk for a sample of OECD banks by using standalone and systemic risk measur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Prior to the crisis, bank charter value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isk-taking and systemic risk for very large ‘too-big-too-fail’ banks and large U.S. and European banks but such a relationship is inverted during and after the crisis. A deep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such a behaviour before the crisis is mostly relevant for very large banks and large banks with high growth strategies. Banks’ business models also influence this relationship. We find that for banks following a focus strategy, higher charter value amplifies both standalone and systemic risk for large U.S. and European banks. Our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cast doubts on the relevance of the uniform more stringent capital requirements introduced by Basel III.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bankruptcy of US banks since 2009. It first analyses the financial symptoms that precede bankruptcy, such as low profitability, insufficient revenue or low solvency ratios. It also goes into the causes of these symptoms. It poses several hypotheses on causes of failure, such as loan growth (some of them risky), specialization (in this case concentration in real estate) and the pursuit of a turnover-driven strategy neglecting margin. It presents and tes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based on partial least squares path modelling (PLS-PM)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5 years before the crisis, failed banks had, compared to solvent banks, the following: higher loan grow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n real estate loans, higher risk ratios, higher turnover, but lower margins. A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symptoms and causes. Failed banks presen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real estate loans and risk. This relationship is negative in excellent banks, confirming that they allocated less real estate loans with a high quality. Nonfailed banks compensated increases in risk by strengthening their core capital.  相似文献   

19.
本次震撼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世人敲响了金融危机不定时爆发的警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传染性更强、金融风险更大。中国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需要探索如何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如何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度与法制建设。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过程深入,制定并颁布《金融危机法》能克服目前金融监管纵向监管体系缺陷,对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对金融危机能力、稳定金融市场与保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credit crisis that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the problems in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has consequences for the future shape of regulation of the fund management industry.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exposed agency problems, poor risk management, and the lack of liquidity in many fund offerings that have led to a number of new onerous regulations (as distinct from ‘acquired regulations’). The new regulations are changing the industry microstructure. Post credit crisis valuations are 73% of the pre credit crisis five-year levels, implying the markets are evaluating the industry differently in view of the many new challenges that it now fa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