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通市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通市区5条主要河道柱状底泥样品重金属元素质量比的实验分析,探讨河道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①各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均超过土壤背景值,污染较重,其中Hg污染最为严重;②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分布上分为未受干扰、正常沉积的"表层高、底层低"和受清淤治理措施影响的非正常沉积的"表层低、底层高"两种分布格局,在水平分布上具有"城市中间河流高、外围河流低"和"中上游河段高、下游河段低"的分布特征;③从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看,濠河和法伦寺河潜在生态风险强,姚港河生态风险中等,任港河和南川河生态风险轻微。各重金属元素对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HgCuZnCrPb。  相似文献   

2.
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的风险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定量评价南四湖表层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序和潜在生态危害性,在实地采样分析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浓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地质积累指数与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相结合对南四湖表层度泥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和验证。结果表明:汞是南四湖高生态风险元素,应予特别关注;南四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从北到南重金属污染由重到轻,来自济宁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南四湖上级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合理处置重金属污染超标的底泥,是河道清淤工程的重点。以车陂涌清淤工程为例,通过原位测试、化学检验等,掌握河道清淤段不同位置底泥的污染特征。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底泥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得出河涌底泥低风险占31.71%、中等风险占29.27%、较高风险占2.44%、极高风险占36.59%,说明大多底泥需要处理。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底泥作为农用地土壤的适宜性,73.2%样点属于清洁,尚清洁、轻微污染各占9.8%,中度及严重污染共占7.2%,说明大部分底泥可用于农田。最后提出了该清淤工程应注意的问题,为车陂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中下游主干河流及湖泊的27个断面的底泥进行采集并测定镉、铅、铬、铜、锌、砷和汞的浓度。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g、Cd、Pb、Cr、Cu、Zn和As的含量分别为0.010~0.55 mg/kg、0.016~0.17 mg/kg、13.04~110.03 mg/kg、42.03~121.03 mg/kg、21.70~75.10 mg/kg、48.01~750.01 mg/kg和6.03~82.95 mg/kg。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地方位于较为发达的城市(武汉和南京)、采矿业发达的地区(安庆、大通和芜湖)、港口城市(城陵矶)以及湖泊(鄱阳湖和东洞庭湖)。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可知,7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大小顺序为:HgAs PbCdCuCrZ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d、Zn、Cu、Hg和Cr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As主要来源于采矿业和航运业。长江中下游及湖泊底泥所有点位的Pb、Cu、Cr、Zn和Cd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风险状态,As和Hg在部分点位具有较高潜在生态风险。结合所有重金属元素来说,长江中下游以及湖泊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为对比研究茅洲河清淤前后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变化,评价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本文优选20个特征断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茅洲河底泥中Cu、Zn、Cr、Ni、Pb、As、Hg和Cd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深圳市土壤环境背景值,所提取的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2.27%,生态风险值由大到小分别为:Cd>Cu>Ni>Cr>Zn>Pb。表明电镀企业工业污染、大气沉降、水上交通是茅洲河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除Cd外,清淤工程对降低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评估苏州河市郊段底泥质量,为后续苏州河底泥疏浚提供数据支撑,通过采集苏州河蕰藻浜—真北路桥段23.6km河道32个断面底泥柱状样,来分析不同深度处底泥重金属浓度,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垂向0.7~2.1m,苏州河下游长宁区段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高于上游和中游,苏州河市郊段重金属关注污染物主要为汞和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太原市不同类型饮用水的重金属含量特征以及健康风险情况,文中选取了太原市的分散式供水、小型集中式供水和集中式供水3种水样,采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饮用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水样中的各重金属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致癌风险是饮用水健康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儿童...  相似文献   

8.
以河道底泥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比较了淋洗前后底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并采用生物活性评价法,浸出毒性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比较及评价了生物活性剂槐糖脂淋洗前后底泥重金属的生物活性、浸出毒性和生态风险系数的变化。研究同时还采用三维荧光对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淋洗后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发生变化,重金属的迁移能力降低,生物活性和危害性降低,浸出毒性减小,单一和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降低,说明淋洗是一种有效的降低底泥重金属环境危害的方法。经淋洗后的底泥中重金属稳定性提高,对生态风险小,可以进一步进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10.
为研究长江鱼类重金属污染状况,对长江七种主要经济鱼(鲢鱼、草鱼、鲫鱼、鲤鱼、铜鱼、鲶鱼、黄颡鱼)背部肌肉组织中Cd、Cr、Cu、Pb、Zn和Hg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鱼类Cu、Zn、 Pb、Cd、Hg和Cr的含量分别为0.361~18.76、0.793~50.8、0.009~3.8、0.003~0.97、0.001~0.054和0.121~0.805 mg·kg~(-1)。Pb和Cd为长江鱼体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素。鲫鱼受到重金属综合污染最大,草鱼最小。对于大多数重金属元素来说,肉食性鱼肌肉中富集的含量大于植食性鱼和杂食性鱼。与国内外河流鱼体内重金属含量相比,长江鱼类处于中等水平。鱼类的单一和复合重金属健康风险指数均表明长江鱼类食用安全性较好,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1.
湖南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掌握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状况,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洞庭湖水系重金属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健康风险在2.27×10-5-1.004×10-4a-1之间,平均为4.87×10-5a-1,未超过关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a-1;重金属健康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为:As、Cd、Pb、Cu、Zn,湘江、资水、沅江、洞庭湖、澧水,丰水期、枯水期;As为主要风险污染物;1988年以来,洞庭湖水系“四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湘江和资水分别增加了13.34和5.07倍,因此,加强洞庭湖流域特别是湘江和资水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是降低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梅梁湖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评价缘由 梅梁湖系太湖北部的一个湖湾,位于无锡市中心西南10km处,具有供水、蓄洪、旅游、航行、灌溉和水产养殖等功能,是无锡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随着近10多年湖区周边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活动影响颇为激烈,加上环境治理工作的严重滞后,河网水系水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便直接或通过河道排入湖体,使湖体不断接纳来自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湘江流域水体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选取2000—2016年全流域26个监测站点,分析了Hg、Zn、Cu、As、Cr6+、Pb、Cd共7种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分析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并采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健康风险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时间上,基于综合污染指数法及MK趋势分析可知流域水质状况良好且逐年改善;空间上,流域水质上游较中下游好,重金属高浓度值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流域致癌重金属平均个人健康风险值表现为As>Cr6+>Cd,非致癌物重金属平均个人健康风险值表现为Pb>Cu>Zn>Hg,流域主要受致癌物风险影响。As、Cr6+是产生水体健康风险的主要来源且儿童受到的健康风险远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4.
对三门峡水库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r、Mn、Ni、Cu、As、Cd、Pb和Hg进行测定,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风险评价指数法评价了库区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水体中各重金属含量均满足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化学致癌物质As造成的年均健康风险为1.43×10~(-5)~1.41×10~(-4),最大值超过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标准,对人身健康已经构成潜在威胁,其他重金属暂不构成健康危害;沉积物中Cr、Cu、Pb和Hg的含量均满足国标规定的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维护人体健康的限制值),Ni、As和Cd的含量均满足三级标准(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临界值);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Hg和Cd均达到中等污染水平,其他元素为轻微污染或无污染水平;潜在风险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总值RI为250.00~355.11,达到了强污染水平,其中Hg和Cd为主要的贡献因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河流湖泊的底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重金属的污染,对含重金属底泥的修复治理工作已成为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介绍了中国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了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这3种主要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侧重点,总结了含重金属底泥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底泥重金属污染今后研究着力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顺利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整治工程,有效控制河道底泥引发的二次污染,研究河道底泥污染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州安溶泾河道底泥检测结果,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聚类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底泥重金属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生态风险等进行评价.结果 表明:底泥中Cu、Zn、Pb、Cd这4种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17.
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桂林青狮潭水库由东湖和西湖两部分组成,为了研究青狮潭水库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测定了青狮潭水库不同位置底泥中5种重金属(As,Cd,Cr,Hg,Pb)的含量,并通过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东湖底泥中As和Cd含量较西湖高,西湖Hg和Pb含量高于东湖;底泥中Cr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船只通行是造成Pb污染的主要原因;东湖底泥中As和Cd可能主要来源于东江上游煤矿开采;西湖底泥中As,Cd,Hg与营养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来源可能与周边农业活动和前期水库内网箱养鱼有关;根据地累积指数,重金属污染强度排序为Cd,As,Pb,Hg,Cr,Cd和As为主要污染元素;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排序为Cd,Hg,As,Pb,Cr;东湖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强于西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南昌市湖泊重金属污染特征现状,论文以青山湖、象湖及前湖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湖泊水体及沉积物重金属Cr、Ni、Cu、Zn、Cd、Pb水平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地质累积指数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湖泊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判别各研究水域重金属污染源。结果表明水域中Cr、Cd与Pb为主要重金属污染元素,前湖面临着最为严重的水体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Ni、Cu、Zn、Cd、Pb存在不同程度风险,各湖泊中沉积重金属风险程度从大到小均为Cd>Cu>Pb>Ni>Zn。前湖生态风险程度最大,其次是象湖。主成分分析表明湖泊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与废水废气排放。因此为避免进一步污染,应合理规划交通,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提升污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悬浮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春华  于婷  周文斌 《人民长江》2012,43(10):58-61
为了分析鄱阳湖悬浮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实地采集水样分析了悬浮物重金属的含量及污染特征。根据分析成果,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鄱阳湖悬浮物重金属污染程度。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南湖区的悬浮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大于北湖区;具有潜在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是Cd和Cu;鄱阳湖大部分区域已达中度以上危害程度,轻度危害水平区域只占1/8;悬浮物重金属的赋存含量不仅与其赋存方式有关,与元素本身也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以黄河山东河段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泺口和利津两断面水体及悬移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综合评价了悬移质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黄河山东段水体中重金属基本无污染,悬移质中Hg、Cd、Pb、Cu、As含量均高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其中Hg超出背景值最多。地累积指数法研究表明:黄河山东段重金属为无污染到重污染,单个污染物污染程度为HgCdPbCuAs。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表明:泺口和利津两断面均具有很高潜在生态风险,单个污染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HgCdAsPbCu。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Hg是黄河山东段最主要的污染因子和潜在生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