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理性及行为逻辑:合法性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学界一直是分歧多于应有的共识,主要原因是基于效率视角的经济理性分析主导着话语权,却过于注重技术环境和效率机制,而忽视了基于合法性视角的制度理性分析,忽视了制度环境和合法性机制。为揭示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逻辑,文章首先反思经济理性,并从新视角——合法性视角突出制度理性,指出制度理性是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逻辑的起点。接着,按"制度环境—制度压力—企业行为"逻辑,着重分析了制度环境和制度压力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构建了合法性机制模型,其核心观点是制度环境对企业产生制度压力,通过规制机制、规范机制和模仿机制导致企业行为。最后,得出结论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完善.听政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渗入我国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听证制度的价值不仅限于技术层面,即将听证理解为是一种使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制度工具.我们应看到它本身也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提升政府合法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以及培养有公共意识的公民.这些功能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合法性理论与民营企业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制度变迁中民营企业创业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和打破约束所运用的合法性获取行为,并归纳为相应的合法性获取战略,最终构建了制度变迁中民营企业合法性获取战略的一般框架。研究结果表明: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主要制度约束来自于规制层面,但这些约束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民营企业针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制度约束,分别采用了突破型、创新型及防御型的合法性获取战略。 相似文献
4.
预告片本质上是电影广告,这是美国预告片检查制度得以建立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所在。作为电影广告,预告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电影票房收入。为了吸引观众,预告片以性、色情、暴力、吸毒等内容为主要叙事元素,引发政府与压力集团的谴责与反对,催生出美国预告片检查制度。这种检查制度建立于古典好莱坞时期,历经新好莱坞时期并延续至今。预告片检查的合法性基础在于预告片是不受《第一修正案》完全保护的商业表达。但是,随着制作艺术与技术的提升,预告片逐渐成为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的混合表达,预告片检查制度的合法性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西蒙的“有限理性”的出现,打破了理性选择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有限理性的提出,为组织决策重新制定了方案。同时,制度主义学派也以有限理性为理论基础,强调制度在组织决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8.
人道主义干涉这一概念自从被提出以来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人道主义干涉是建立于主权国家内部人道主义危机之上,那么实施人道主义干涉必然会涉及到主权以及人权的优先级问题,由此便引出了针对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的讨论.国际社会是人道主义干涉的依托,同时国际社会有自己的规则,参与其中的看似是主权国家,其实是遵守每个国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法律角度以及理论与实践角度对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制度是合法并且合理的。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合法性是平台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现有研究并未对平台型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获取各类合法性进行系统研究。文章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滴滴出行的合法性获取演化过程,探析平台型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制度压力约束下如何获取发展所需的不同类型合法性资源。研究发现:平台型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合法性资源的类型不同,初创期需要认知合法性、震荡期需要规范合法性和稳定期需要规制合法性;制度压力是主导合法性获取与选择的决定因素,平台型企业依托\"嵌入制度-顺从制度-构建制度\"的路径动态获取各类合法性资源,逐步实现合法化。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制度和物流组织变迁——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工和演化角度来看,个人效用是由社会技术和制度发展水平决定的。个人决策相互作用形成了自然经济、部分分工、完全分工等不同的组织与市场结构,也相应决定了物流组织的结构与形式。把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技术和制度纳入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利用超边际分析能够很好地说明物流组织的决策机制。而且,通过分析发现,无论固定学习和训练成本处于较低还是较高的阶段,都存在着物流组织结构从部分分工向完全分工演化的动力机制,即自营物流向第三方物流的组织变迁,从而实现了在理论层面上将物流纳入经济组织活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Francisco Diez-Martin Alicia Blanco-Gonzalez Camilo Prado-Roman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2019,25(2):181-199
In this paper, we study customer's legitimacy prefer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social profiles. By doing this, we aim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ontext on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at derive from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perceptions. Through data collected from a sample of 258 individuals, we relate fiv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o four business legitimacy typologies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techniques. Results show that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social consciousness are prone to make decisions about organization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moral and regulatory legitimacy perceptions. However, low-trust customers and customers with high decision visibility are more likely to assess organizations based on cognitive and pragmatic legitimacy considerations.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付秀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2008,2(2):170-186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determinants of diversification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tivation and condition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ly believed motivations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organizational rationality and individual rationality have all exerted influences upon the choice of diversification models. By comparison, the choice of diversification mode for Chinese listed firms is largely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rationality motivation (to reduce company risks) and individual rationality motivation (in the self-serving interests of the top management). Meanwhile, such conditioning factors as company size, ownership structure, age of being listed, and the industry in which a company is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choice and degree of diversification for Chinese listed firms. Translated and revised from Guanli shijie 맜理世界(Management World), 2006, (5): 128–135 相似文献
14.
浅议学习型组织的构建及团队文化的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学习型组织注重发现、选择、执行、推广、反馈及知识库和知识管理。建立具有可行性的学习体制,引导员工不断创新,倾注于团队文化塑造,防止“大轰隆”、“大追求”、“小内容”、“小制度”倾向,增强亲和力,激励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5.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to further a discussion of codes of ethics as 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hat extend some form of legitimacy to organizations. The particular form of legitimacy is of critical importance to our analysis. After reviewing various theories of legitimacy, we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how legitimacy is derived from codes of ethics to discover which specific form of legitimacy is gained from their presence in organizations. We content analyze a sample of codes to consid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 strategic, self-interested rationale lies behind the adoption of a code of ethics. We propose that the process of employing codes of ethics in this strategic manner has become, through isomorphism, an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 that itself confers a cognitive form of legitimacy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further distances the codes from their moral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战略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构建期间也具备新组织创业期的特点和缺陷,即资源禀赋有限和新进入缺陷等。在企业战略网络构建期间,网络合作伙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战略网络成员的合法性对焦点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全文基于合法化成长理论和网络化成长理论视角,利用社会嵌入分析方法,讨论了战略网络的网点合法性对网络成员选择的作用,利用合法性多层次模型研究其作用机制,对企业构建战略网络时的成员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种种原因,各地农村地域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薄弱,长此下去,专业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丧失发展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国应从国情出发,在思想上、资金上、行动上全力支持农民专业组织的发展,通过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连接起来,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打造成产业化集团,从根本上突破我国农业现代化上的规模制约问题,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情况不同,适宜的制度变迁方式能实现较高的变迁效率和较好的变迁效果。制度变迁进程中须进行方式的转换,因而分析制度变迁的转换时机和条件是问题的关键。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主要包括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进入和退出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