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会计要素项目的单独确认”的会计含义进行了解读,进而阐明了每一个会计要素项目的确认都是单独进行的,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的确认也不例外。尽管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剩余,但这并不表示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无需(或不可)单独确认;所有者权益中存在一些难以计量或不可计量的因素,也不意味着所有者权益要素项目不可单独确认。  相似文献   

2.
资产负债要素探析乐山冶金机械轧辊厂劳秦汉会计对象是由若干基本要素构成的,本文拟就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分类及其确认与计量等具体问题作一探析,供参改。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计量直接联系的要素是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而所有者权益是不能单独计量的,仅仅只...  相似文献   

3.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是会计要素中的两个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的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对财务会计要素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不仅关系到其概念的界定,而且也影响会计实务中的“确认”行为与结果,笔者在此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本质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会计等式是物力资本价值论的产物,是站在企业物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的角度建立的。只承认物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而不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会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人开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以便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角度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笔者认为,从建立新型企业制度的角度出发,确认企业人力资源所有者与物力资源所有者一样,对企业的资产享有同等所有者权益。在修正和补充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建立全要素会计,而不是单独…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会计准则中,一般将会计要素称为"财务报表要素",是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具体对象,是对企业经济交易的归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的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会计主体经营成果的要素有:收入、费用、利润三大类。  相似文献   

6.
关于会计要素概念拓展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界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为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流出企业。历史成本一直占据资产负债计量属性的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要素概念已经不能涵  相似文献   

7.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中规定,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赖于其他会计要素,尤其是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如企业接受所有者投入的资产,在该资产符合企业资产确认条件时,也相应地符合了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从该规定可知:(1)会计对资产、负债等  相似文献   

8.
郑淘 《财会通讯》2007,(3):56-58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严格界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定义,明确规定了有关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在会计计量方面,既坚持历史成本原则,又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些规定在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规则的趋同。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冷琳 《财务与会计》2018,(11):51-52
本文分析了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中三个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会计政策变更累积影响数是指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上年金额"栏中的留存收益本年年初余额,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会计分录中,涉及到调整以前年度损益时,应统一使用"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不会改变固定资产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也不会对折旧费用的会计确认与列报项目产生影响,相应的折旧方法变更属于会计估计变更.  相似文献   

10.
新千年开始之际颁布的全国统一《企业会计制度》,是继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后又一次重大改革,是会计规范构建中的又一个里程碑。《企业会计制度》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为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规范依据;明确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进行了重新分类;设置了一套企业通用的会计科目;统一了企业财务会计报表。  相似文献   

11.
李荔  刘秋月 《会计之友》2007,(35):59-60
人力资源会计一直是会计理论界的一大研究热点.就人力资本而言,对其属性的判断有多种观点.本文通过人力资本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比较,认为人力资本既不具有负债的特征,也不具有所有者权益的特征,应作为企业的第三种权益加以确认,在会计处理上,应区别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相似文献   

1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将会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在税法上不予确认,从而产生了会计与税法的计价基础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资产、负债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司法》将所有者权益作为一个独立的准则项目,国际会计准则以及许多国家没有对企业所有者权益单独制定过会计准则,一般只是在其它会计准则中就其相关的所有者权益问题作出规定。在一般情况下,净资产等于所有者权益。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企业权益方面不仅仅包含通常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还包括既不是负债也不是所有者权益的项目。现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所反映的所有者权益价值并不真实和有用,因此,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净资产的价值并不等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减负债诉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别于报表日的重置价值、变现价值和市价.  相似文献   

15.
正企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对发生的内部交易或项目进行抵销,从而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影响到递延所得税的确认与计量及其会计处理,笔者对此进行分析。一、合并财务报表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1.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企业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除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以及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以外,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同时应增加当期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6.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当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将会导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在会计上予以确认,在税法上不予确认,从而产生了会计与税法的计价基础不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应计入所有者权益,即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应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时,涉及递延所得税的核算。  相似文献   

17.
企业的各项资产和负债是可以单独计量的,而业主权益则既不可以按现行市价,也不能按主观价值来计量,其在财务报表上所反映的总额是按传统会计程序、采用一定方法计量特定资产和负债所形成的结果,在会计等式中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尽管无法采用单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会计确认的含义和标准、会计计量的概念和属性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指出新准则的规定不符合传统会计资产或负债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也不符合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且与传统会计损益的确认原则相冲突,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思想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是会计收益计量的两种不同观念,但它直接影响了准则制订中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认为,不论交易还是非交易,企业收益的本质是最终为所有者创造财富,所有者财富的增加最终表现为账面企业净资产的增加(不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向所有者的分配),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收益=A净资产一(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资产-△负债-(所有者的投资-向所有者的分配)。所以收益的计量最终取决于资产、负债的确认与计量,企业要准确的计量收益必须要对资产、负债进行准确计量,收益表只是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相似文献   

20.
事项会计是针对以货币为计量属性的价值会计提出的。价值会计把会计报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要素,并对这些会计要素赋予确切的定义;事项会计的建立也需要对其决定性元素——事项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