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西部地区高等旅游教育既要立足本土化,也要走向国际化。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本土化是文化多元化和民族文化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旅游教育模式的"西为中用"、旅游实习过程的"漂洋过海"、人才培养方式的"中西合璧"构建国际化办学路径,通过专业建设"立足本土",教学内容"凸显本土",科学研究"服务本土"实现本土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发展是西部地区高等旅游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泉州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在对泉州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优势,最后提出了泉州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强调泉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要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产品类型结构,开发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作好旅游促销工作,努力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宗教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以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旅游是泉州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泉州市宗教旅游开发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进行分析,建议应采取发展文化考察旅游、特别意义的宗教活动、加强与周边的宗教文化交流及有计划地修缮和保护宗教旅游资源等措施来开发泉州市的宗教旅游资源,促进泉州市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作者认为,很好地利用和开发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对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丰富旅游内容、吸引旅游者、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一种文化资源,亦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是指宗教信仰者或宗教研究者以朝觐、朝拜、传教、宗教交流或宗教考察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专项宗教文化旅游。对安徽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意协调性、务实性、生态性和保护性等四个问题,还应走多元化精品化道路,开辟宗教文化旅游专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地吸引力,依托新载体,拓宽宣传渠道,同时开发体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6.
福建涉台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是祖国大陆涉台文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本文提出进一步发挥闽台"五缘"的比较优势,深入挖掘涉台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历史文化内涵;实施"506"工程,探索构建涉台文化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动静结合的涉台文化旅游产品,研究制定《福建省涉台文化旅游景区评定》地方标准;做好市场宣传促销工作,加强闽台旅游业界交流合作,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涉台文化旅游发展的主体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旅游发展力是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以旅游发展潜力为基础,以旅游发展创新力为引领,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区旅游业发展力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省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发展力,一部分省区虽然旅游发展潜力不足,但旅游发展创新力较强,属于"创新力拉动型",另一部分省区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叠加共振所形成的"双力拉动型";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多数属于"潜力拉动型",旅游发展创新力不足;西部地区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强,旅游发展属于"潜力拉动型",但大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弱,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的"弱同步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公共旅游资源管理的委托代理层次较多,代理链较长,加之政府作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身份,使得公共旅游资源的管理过程中,不但存在"代理问题",而且存在"委托问题"。借鉴委托代理理论,从规范公共旅游资源管理中的代理关系出发,对完善公共旅游资源代理制度,促进公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进公共旅游资源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庐山是仅次于中华五岳的名山,其自然与文化资源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在其文化底蕴当中宗教文化非常深远和厚重。但在现实的庐山旅游当中,这方面的资源却未能很好的加以体现。本文就庐山宗教文化庐山宗教文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做好宗教文化旅游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宗教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厚,但这些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良好的旅游产品,没有收到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以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为例,对其宗教旅游资源及特征作了综合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开发苏南宗教旅游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是文化资源丰富;劣势是文化企业小与散;泉州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外在挑战是文化资源被共享和文化产业激烈竞争,内在挑战是泉州许多市民逐渐淡忘泉州文化的人文州直;泉州发展文化产业的机会得益于实施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和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政府一企业一社会”分工协作,不断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伴随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在迅猛地发展.而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业的一项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对于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的陕西,同样具有相当丰富旅游资源,并称为“地上文物博物馆”的山西,其旅游业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影视剧的播放,大院文化旅游成为人们眼中关注的热点.现在,山西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阶段,把文化与产业相结合便成为山西发展的重头戏.因此,开展研究具有晋商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对于宣传山西文化,提高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增加旅游收入,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发展,打造品牌山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经济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绘制了鲜明的世界图景:现实存在的软实力竞争国际环境,使得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而发挥特殊作用;世界城市文明形态从“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向“文化型城市”的转型,赋予了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的文化产业绿色经济内涵;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群战略规划,在推动西江经济带以城市群形态进入国家战略框架的同时,凸显西江城市群与文化生态之间的矛盾,生态优先战略由此成为西江经济带文化发展特别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旅游文化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发表后,曹诗图先生撰写《略论旅游文化学的主要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与笔者商榷。在各自主要目标或使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旅游文化研究与旅游研究合流是不合理的,其结果必然是旅游文化学独立性的完全丧失。名存实亡;《新论》与《问题》主张的旅游文化学定义分别以“旅游文化与学”和“旅游与文化学”为逻辑起点,前者较为可取,后者殊属不当;在旅游文化学研究对象的表述上,《新论》并无不妥,而《问题》却游移于旅游与旅游文化之间未有决断。旅游文化学的研究重心还应回到旅游文化上来。  相似文献   

15.
饮食文化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陵山片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色彩纷呈、乡土气息浓郁的特色菜点方面,在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发展的浪潮中,这些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吸引了大量旅游者驻足,展现出其特殊的魅力。文章通过对邵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介绍,创新性地提出体验性饮食文化旅游、美食节庆、文化旅游等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并提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饮食文化人才的培养、突出饮食文化的特色、加强饮食文化旅游宣传等事项。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柳州旅游资源丰富,要推动旅游业升级发展,建设旅游名城,必须以重点旅游项目为支撑,挖掘民族文化、史前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旅游潜质,加强柳州北部三县与周边城市的旅游合作,依托柳州一小时经济圈、两小时经济带和美丽乡村的评选来开发百里柳江、百里风情和环都市乡村旅游三大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研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问题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市通过“企业+农户”、“农超对接”、“休闲农业”、“工业旅游”和“服务外购”等多种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其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模式的主要经验启示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分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流转,壮大集体经济;培育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  相似文献   

18.
铜陵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文章将铜陵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分为青铜文化、山水文化、市镇文化、宗教文化、名士文化、红色文化、特产文化、民俗文化八种类型,并总结出铜陵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时间跨度长、文化类型多、文化包容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发展创意产业不但符合上海市“新型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和“科教兴市”的战略,实现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而且创意产业拥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开发正处于初期阶段,分析其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借鉴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国家的成功经验,为上海创意产业园区旅游开发提供新思路,从上海市政府、中介机构和创意产业园区管理等多视角实现园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实现“创意,让城市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