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破天花板     
贾玥 《汽车观察》2009,(5):84-85
穿越经济低迷的阴霾,中国自主品牌在过去的三个月跑赢了对手,现在,他们想借上海国际车展来推开高端市场的大门。时隔两年之后,上海车展再次成为中国企业实现品牌突破的应许之地。4月20日,与丰田同在W4展厅的长城汽车用16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携三大板块15种车型拉开阵势,  相似文献   

2.
黄蓓蕾 《汽车观察》2012,(10):94-95
尽管2012年国内汽车市场依然保持微增长态势,但自主品牌乘用车却没有止住继续下滑的势头,依照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的预测,按3%的下滑速度再持续几年,汽车行业内的大洗牌将无法避免,而自主品牌车企将首当其冲. 即便是这样恶劣的大环境,并未阻挡徐炳金对自主品牌未来的信心.这位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会长,在从参与中国复关、入世谈判工作退居二线后,他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自主品牌汽车的复兴大业上,今年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博览会举办的第三年,在这位70多岁高龄的老先生心中,希望通过打造中国自主汽车最权威、最全面、最优秀的展示平台,让自主汽车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引导消费者关注自主汽车,关注自主创新,最终产生具有市场影响力的自主汽车品牌,并最终实现"国人坐国车"的梦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汽车合资公司的外资伙伴们突然来个180度大转身,难道中国人在“耐得住寂寞20年”之后,合资公司自主开发破冰启航了? 9月,自主再次成为中国汽车的一个关键词。龙永图与何光远在广州花都的争论,经过媒体无限放大后俨然成了一场“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随着争论的升级,“如何发展自主品牌”代替了“要不要自主品牌”成为争论的焦点。提到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奇瑞、吉利、华晨等企业首先进入人们的脑海中,之前对于自主品牌路径的争论,也都是局限在这些企业范围内的。虽然具体的操作方法大相径庭,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单纯的中资背景。  相似文献   

4.
11月22日,2012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面反映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全貌的专题性报告——《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发展报告(2012年)》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重点跟踪培育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企业名单,并举行了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启动仪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汽车观察》2012,(2):62-67
六年我们匆匆走过,留下印记的不单单是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还有那些为中国自主品牌奉献青春的"自主品牌人"。评选见证的并不仅仅是自主品牌车的进步,更多的是自主品牌企业的努力。自2006年创办以来,"爱我中国车"得到了众多企业,媒体以及行业各界领导的广泛支持。6年的坚持、努力,使得爱我中国车年度车型评选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车成长报告。  相似文献   

6.
在完成了量的放大和品质的提升后,自主品牌已经从过去求生存求发展的"情感诉求"变成了一个经济问题:要"自主"更要赚钱。企业做汽车仅有品牌满足虚荣心是不足够的,还必须要在市场上立足站稳,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证明:必须要在市场上立足站稳,实现盈利才能拥有真正的竞争力。惟在经济上取得胜利,才可能在情感上获得长久满足。2009年,中国跃升为第一大汽车消费国,中国汽车消费在全球消费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3.6%上升到22.4%。此时,一汽、上汽、东风的自主品牌轿车已风生水起,以奇瑞、吉利、长城和比亚迪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已迅速成长,产  相似文献   

7.
声音     
《汽车与社会》2012,(24):12-12
中国汽年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董扬 自主品牌在两三年内经历困难已成定局,未来可能有一半自主品牌不能存活。自主品牌需要抱团取暖,跨国汽车公司已经开始加强合作,中国自主品牌也应在研发等领域充分合作,中国的汽车研发经费并不低,但分散在过多的自主品牌中,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8.
借着政策的一股东风,本土自主品牌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但也该思索一番,如何将这股涨势保持下去。今年3月,LMC Automotive公司发布的中国市场乘用车品牌销量排名,在汽车行业中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次的销量排名发生较大变化,本土自主品牌维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2016年1月份销量排名中,前20位品牌中自主品牌占9席,长安超过丰田,宝骏高于现代。看到这则消息,可能很多人觉得,是时候振臂  相似文献   

9.
当1958年我国第一辆轿车降生的时候,中国自主品牌轿车有了自己的坐标原点,而2006年中国第一个自主品牌年度车型的开评,将进一步开启中国轿车自主品牌的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构建属于自己的坐标系,找准自己的方向感。  相似文献   

10.
士兵突击     
《汽车观察》2008,(4):86-92
如何突破合资品牌挟低价车型和品牌及技术优势组成的包围圈?如何通过对内开放实现自主品牌汽车的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如何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国际化战略引入他山之石而"以夷制夷"?这成为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关键,一些自主品牌的新车将在奥运年进行"突击"。2008年的第三届中国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将仍以"爱我中国车"作为响亮的口号,并以更成熟的平台和严谨的测试来全面检阅自主品牌的点滴进步,本刊编辑部摘录了部分车型在车展专刊上进行展示,让我们共同见证自主品牌汽车在2008年征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正世界领先品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培育世界级领先品牌,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中国企业提升软实力指明了方向。我国从2017年开始把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表明发展中国自主品牌已上升为国家战  相似文献   

12.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品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由此可见,品牌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实力象征。中国服装自主品牌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服装产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贡献程度,加快中国服装自主品牌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塑造中国服装产品原创价值,已经成为政府、行业以及企业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直面挑战     
在当前全球受金融风暴波及,尤其汽车产业出现危机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获得2008年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六项大奖的车型,实际上是为我们遴选了六个自主品牌企业的生存样板,在这个全球汽车业“不太平”的日子也许能让我们从中思考一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如何面对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汪涛 《汽车观察》2011,(12):48-51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诞生于中国入世之初的奇瑞,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美演绎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海外拓展的奇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中国汽车社会日臻完善,消费需求将继续增大。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将延续2007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国家大力鼓励支持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为自主品牌创造了一  相似文献   

16.
无庸置疑,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中,也同步得到了快速发展,2007年上半年,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市场占有率曾三分天下。仔细分析一下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自主品牌三分天下主要靠的是1.6L以下的经济型轿车和微型轿车,1.6L以上的汽车贡献率很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至少也算是抓住了第三阵营的尾巴放在全球视野当中,从更长的5年、10年尺度上看,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无疑还是很大的。不久前,汽车乘联会发布数据,2014年7月广义乘用车销量为132.48万辆,同比增长11.5%。被广泛忧虑的是,中国品牌乘用车同比增长7.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4.55%,比上年同期下降0.64个百分点。其中,最悲惨的是自主品牌轿车,市场占有率跌破20%,同比下降22.66%,占轿车销售总量的17.65%,市场份额同比减少5.6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汪涛 《汽车观察》2011,(1):36-42
本刊编辑部梳理了2010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几个关键词,以期用这些关键词汇勾勒出2010年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突破发展中的路线图。十年前,当中国的自主品牌还需要为准生证而东奔西走的时候,无论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品牌能够在十年间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重量级企业,并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三大三小"的传统格局。通过在核心技术上突破,产品品质的提高和品牌的提升,从而实现了华丽转身,并不断蚕食着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崛起,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也实现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无论被称为"蛇吞象"的吉利,还是在品牌突破上进行不懈努力的奇瑞,抑或在新能源汽车上独领风骚的  相似文献   

19.
惟一机会     
汪涛  刘姜 《汽车观察》2008,(8):78-80
对于缺乏基本核心优势的中国自主品牌而言,混合动力、电驱动等新能源技术将是其战胜对手的惟一机会。2007年末,国内各大媒体和研究机构对2008年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提出了忧虑:认为2008年是自主品牌必须要突破的一年。  相似文献   

20.
五年积累,五年沉淀,伴随着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一路走来的"爱我中国车"车型评选,正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技术创新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