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农业碳排放量纳入农业生产效率研究框架内。首先,综合运用3个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生产效率,探索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间的效率差异,并给出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纯技术效率低下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各省份、三大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有60%的省份农业资源利用模式为低经济低环境效率型,这些省份主要来自于中西部地区;农田抗灾能力、农村用电量和研发经费的提高对全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基础教育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农村金融支持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大宗农业产品地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是属于国家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地区,这类地区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各地区农业资源优势进行农村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同时需要对农业和农村政策和制度结构的调整,并相应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一般来说,大宗农业产品地区提高了地区粮棉油肉糖等农业产品生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省苏中、苏北部分地区的调查,认为农民普遍对农业科技具有较为强烈的需求意愿,但增产仍是农民对农业科技的第一需求;农技人员下乡是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方式。农业科技服务最需要改进的方面是内容要贴近生产实际、推广方式应便于农民掌握和服务的次数要增加;在农民对农业科技增产和增收效果的评价方面,工业化程度高的苏中地区不及工业化程度低的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辛岭  安晓宁 《经济纵横》2019,(5):109-118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四个主要特征,即绿色发展引领、供给提质增效、规模化生产、产业多元融合为基础,构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利用2018年统计数据对31个省区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各省区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分析发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先于中部与西部地区;各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不同的优势与短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急需提升。我国应结合不同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优势规划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西部地区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水平;注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作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太湖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区域之一,又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最蓬勃的地区之一。研究太湖地区的农业演变过程具有特殊意义。以人文地理学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某一地区的农业发展历史,有助于发现并阐明农业地域分异的演变规律,也有助于解释当前农业生产布局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本文试以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部门——粮食生产为线索,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讨。本文所述的太湖地区,包括整个太湖流域,与目前上海市以及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杭州六市所辖的范围大体相当。一、太湖地区粮食生产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六千年以前太湖地区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远在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缓慢,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是决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其中农业灌溉设施利用效率过低和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机械投入的种类,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增产效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中国2012—2020年各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显示,省份间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差异呈现缩小态势,落后省份的追赶成效开始显现,但与领先省份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整体呈“中部塌陷”分布格局。进一步研究发现,农业科研财政拨款、城镇化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等因素均是促进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会显著抑制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在控制省份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后,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方向及显著性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
试论农业生态经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又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人类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因此就有着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不仅要求农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在经济上保持客观上所要求的比例关系,而且还要根据生态经济规律,要求农业生产在各个地区的布局上做到有计划的合理安排,以达到生态经济的综合平衡。一、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区划是区域划分的简称。农业生态经济区划就是以区域总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的总体功能出发,根据其自然资源结构,技术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状况,即按照  相似文献   

9.
<正> 农业、采掘工业(含建材业)、加工工业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三个重要部门,他们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占用的情况却是不一。农业生产是长期占用土地,而加工工业可尽量选在不宜农业生产的土地上,一旦占用后几乎不能转为它用;采掘工业则与他们不同,既不会长期占用土地,又无法避开人多地少或农田沃土地区选择建设场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国  鲍丙飞  杨胜苏 《经济地理》2019,39(11):159-16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文章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年际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态势,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均值为0.3515,且年均增长率为0.060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分布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处于高—高和低—低地区,处于高—高地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低—低地区的省(市、区)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不少地区河沟纵横、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有丰富的水资源。如何既保护又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开发各种水体发展种养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这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拿宝应县来说,地处里下河,全县水域73万亩,可利用发展养殖和种植的有4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一半以上。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开发中,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了发展水体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认真总结、研究水体农业的发展经验,对水网地区综合开发利用水面资源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宝应实践,对水体农业的开发进行初步探讨。 (一) 所谓水体农业,是指利用各种水体从事种养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利用的综合生产力体系,实质上是对水资源进行产业化的综合开发利用。 宝应的实践表明,发展水体农业.对水网地区来说,不仅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项现实生产措施,也是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发展“三高”农业.加快实现小康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开发水体农业,有利于解决农  相似文献   

12.
张静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7):129-133
采用非参数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法,对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2003—2009年,中国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年平均提升率为6.4%,其中,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贡献了1.6个百分点,技术效率则贡献了4.7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2003—2009年,东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呈现负增长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均呈现正增长趋势;区域农业科技园区生产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区位、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生产历史和交通等多方面的特定优势,中部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但目前却成为“三农”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主要表现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民负担过重;农业生产增长缓慢,农业竞争力较低;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农业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最终表现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因此,中部“三农”的解决,不仅关系到中部崛起,甚至直接关系到全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重要举措,然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围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建设意识淡薄等问题,突破制约瓶颈,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制度规范;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管等对策措施,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决坝上地区“三农”问题的策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建设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对于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滞后的坝上地区 ,能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不仅关系到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 ,而且关系到坝上农民能否稳定脱贫。可见 ,解决好坝上地区“三农”问题 ,探索治本之策 ,意义重大。目前 ,坝上地区“三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农业基础薄弱 ,生态环境脆弱 ,农业生产仍受旱灾和市场双重风险束缚 ,农业的产出效益和整体素质不高 ,特色产业亟待提升 ;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 ,增收慢 ,传统农业观念和生产方…  相似文献   

16.
将农业碳汇与碳排放分别视为期望与非期望产出引入到农业生产绩效分析框架,以2007—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碳计量等模型评估农业生产碳汇效应与农业生产绩效,并揭示其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净碳汇量均为正值,农业生态效应较好。(2)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呈先减后增的波动变化趋势,总体虽逐渐改善,但增幅不明显,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农业技术进步不断创新,增长效应良好;农业技术效率增长稳定,追赶效应强劲;内蒙古、广西的技术进步指数偏低,负向抵消了技术效率改进带来的追赶效应;其余地区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增长效应和技术效率引起的追赶效应共同促进。(3)农业生产空间联结格局稳定,但受距离衰减规律约束,东北与经济发达地区空间联系较强,而中西部地区联系出现脱节现象,上海、江苏和浙江成为增长极。(4)大量省域处于低效率—低福利区域,面临着满足人们基本发展需求与碳排放局限的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7.
围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标准体系.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建设意识淡薄等问题,突破制约瓶颈,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形成制度规范;加强农产品质量体系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市场监管等时策措施,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标准化,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998—2012年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各省市区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利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差异的结构性原因与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市区处于农业生产非效率的状态,多数省市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效率下降。2农业生产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多数年份中,差异主要由东中西与东北部区域间的差异所造成。3多数年份中,区域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次要原因,其中,西部区域内各省份的差异在各区域内差异中占比最大。4各影响因素与农业生产效率地区差异的关联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农业结构的地区差异、灾害影响的地区差异、农村劳动者教育素质的地区差异、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城乡收入比的地区差异,以及研发创新投入力度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公共物品模型和基础设施实物指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灌溉设施、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对中国以及东中西部各地区1995-2010年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灌溉设施、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都对中国农业生产总值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灌溉设施的促进作用最大;分地区来看,灌溉设施和等级公路的农业生产效应分别体现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等外公路的农业生产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区,畜牧业占有较大的此重,是一个农牧综合经营、共同发展的地区。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农牧业生产都有迅速的发展,生产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对土地的掠夺和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不少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习惯,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和不够稳定。在畜牧业生产上,由于农业广种薄收,多种地、多开荒,有的地区不合理地开垦了一些天然牧草场,因而发生了农牧争地的矛盾;加以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提供的饲草饲料不够充裕,也限制了畜牧业的高速度发展。为了改变上述情况,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解决土地瘠薄和饲草产量低达两个关键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