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民族文化映射出一个民族生活的历程,是立国兴邦的根基,它是一种基于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理念之下,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得以显现,在国际文化角逐的氛围中,民族文化认同突显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它成为了一个"粘合剂",有效地将民族力量和民族精神加以凝聚,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尤其需要民族文化认同理论的支撑,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
卢阳凌冰 《时代经贸》2013,(13):199-200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关国家认同的问题,成为目前政治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各民族问如何进行族际政治整合,事关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卢阳凌冰 《时代经贸》2013,(14):199-200
多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调整过程。随着大批民族国家的崛起,有关国家认同的问题,成为目前政治学领域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少数民族如何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各民族问如何进行族际政治整合,事关多民族国家建构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别、利益差距、民族心理差异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和调整民族政策,善于把握民族关系格局的大趋势。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尊重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发展,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培育良好的民族心理,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章文萍  龚志光 《经济前沿》2006,(8):I0019-I0019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更是源远流长,它不仅在亚洲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也广泛流传至欧洲及其他区域的国家。至今,海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已有孔庙1300余座。儒学儒教日益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陈越强 《江南论坛》2012,(11):23-2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体系,本质是民族和国家利益,关键是社会和人们认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嘉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嘉兴与"三城一市"为目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建设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  相似文献   

7.
三亚回族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引发了关于其族性与身份认同的理论争议.本文通过在三亚回族社区进行田野工作,发现三亚回族在社会实践中随自身的文化特殊性有着鲜明的自觉,但三亚回族并没有以此为理由质疑自己作为中国回族的身份,相反,他们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社会文化的表达与展演,不断强化着自己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和国家公民的并行不悖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已达35万人,大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出身于少数民族地区,却在汉族聚居地进行大学深造。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民族认同的问题上出现诸多分歧,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意识,协调好自身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差异,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基础,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实现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任剑涛 《开放时代》2013,(6):122-145
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之中的现代“中国”之间,胡适的国家认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一直是尊重和自豪的。但对于建构中的现代“中国”这一政治实体,由于没有坐实在他所理想的宪政民主平台上,因此他的认同态度是复杂的:对于20世纪中国建构的两个政党国家而言,胡适均不太认同,但对两者的具体认同态度又有明显差异。而在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建构与认同差别的体认上,胡适确定了自己国家认同的典范形式——宪政民主国家,并期待中国的国家建构能够落定在这样的国家平台上。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3,(10)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文化认同基本内涵的探讨,结合当代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的境遇,提出了新时期强化我国青少年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文化战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注视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不同国家地区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地位时,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那样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些产业领域独占螯头,其世界领袖地位难以撼动。如德国、瑞士在精密制造领域;法国在化妆品领域;爱尔兰、印度在软件业;美国在娱乐业的杰出表现。为什么是这样一些国家在这样一些产业居行业的第一的位置?当人们发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是被这一民族大多数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规则体系强有力地支持着与这一民族文化特质相切合的产业持续发展时,成功出现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不同,每一产业的文化个性…  相似文献   

13.
蒙元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提高包括维吾尔族的西域各民族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西域各族人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和交流。蒙元时期维吾尔族的国家认同主要表现在归属中央政权、支持和拥护元朝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他们国家认同具有政治性、自愿性和全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文化认同促长三角经济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认同实际上是指民族、国家、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心态、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涂尔干所指的“集体良知”就是对其凝练的概括。虽然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东西,但它却可以通过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如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建筑、服饰等“浅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本民族历史发展的认识、语言文字应用、重要节日习俗及日常生活习俗的留存延续及对他族文化态度等方面的调查得出其对本民族及他民族文化认同状况,据此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淑荣 《时代经贸》2008,6(4):60-63
文化相关业由于其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因而世界各国政府均给予特殊的关注。美国凭借其在文化领域的优势,一直力图通过打开其他国家市场在全球推行其文化思想。10年来世贸组织成员方之间围绕文化产业的问题争论不断。  相似文献   

17.
高丙中 《开放时代》2013,(5):143-15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形成广泛参与的运动,以浓墨重彩重绘了中国的文化地图,创造了新的历史。它带着新的话语进来,用文化共享代替文化领域的思想斗争和社会排斥,重新高度肯定原来被历次革命所否定的众多文化事项的价值;它开启了新的社会进程,以文化共生的生态观念和相互承认的文化机制终结中国社会盛行近百年的文化革命,为近代以来在文化认同上长期自我扭曲的文化古国提供了文化自觉的方式,为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公共文化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星 《开放时代》2005,19(5):69-78
中国民族学尤其是少数民族研究,当前的基本研究范式主要还是一种“族别”的研究。在讨论中国的文化问题时,我们必须同时意识到现代中国之国家层面的“一体化”和各民族以及各地域社会的“多样性”之间可能存在的所有复杂的问题。国民认同和一体化,意味着中国各族人民所共享的文化与文明的成分及因素不断得以成长和壮大,而多样性则意味着各民族、各个地域社会或各种人们共同体的文化传统的存续与再生。  相似文献   

19.
朝鲜古代是一个文明繁盛的国家。南朝鲜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比较注意了现代文明同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民族传统的优良部分不是被抛弃了,而是在现代的环境与条件下得到了弘扬。朝鲜民族文化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朝鲜也曾使用汉字,近古很长一个时期,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取士,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文化思  相似文献   

20.
王志平 《经济前沿》2008,(11):43-4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型”和精神基因,文化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面临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强势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事关祖国统一的两岸文化认同问题。要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作有效的“扬弃”,就必须强化主体文化意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