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海外名校博士生小睿选择了在无锡落户,根据无锡为留学生定制的就业创业服务“锡帮菜”菜单,很快拿到了购房补贴和生活补贴。这份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菜单,让小睿周围的海归们欢欣鼓舞,也引发了新的留学生来锡热潮。  相似文献   

2.
常红 《人力资源》2004,(8):38-41
近期,世界HR实验室所做的一项调查表明,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而与此同时,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全国三成以上“海归(龟)”在家待业……于是,“海待(带)”成为“海归”的最新替代词。去年与今年,正值第一批“正牌海归”归来之际,一时间,国内职场的“海归”爆棚。“海归”群体虽然在不断膨胀,但其数量并未同其质量画等号。用句白话来形容,就是有些“海归”的水分太多,含金量下降,质量反而“抽条”了。  相似文献   

3.
十四年的砺练,成就了别人眼中“一夜暴富”的施正荣。施正荣,江苏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锡尚德)董事长。当其率领的无锡尚德(NYSE:STP)于2005年12月24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后,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几天之后,他成为中国首富的代言人。他不喜欢一夜暴富这个词,他是一个富有务实精神的海归实业家。掀开无锡尚德的历史,就意味着掀开了施正荣的创业史。  相似文献   

4.
微言e语     
《中国就业》2013,(12):59-59
“海归”回游为哪般 11月4日《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海归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出现“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海归”大规模回游为哪般?  相似文献   

5.
朱江是“海外归来专业人士”,但他到底算不算“海归”是有争议的。他在国外工作过5年,这5年中换了4个国家:南非、尼日利亚、意大利、法国。2001年到了北京。因为不是从盛产“海归”的美洲、澳洲和日本回归的,经历又和标准“海归”不同,说起来好像很没有底气,听上去也怎么都让人觉得有点别扭,但既然“混”在海归大潮中回来了,他也就糊里糊涂被戴上了“海归”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英才》2009,(6)
2001年加拿大籍华人瞿晓铧拿着德国大众一笔订单,回到中国创建了阿特斯光伏电子公司。这几乎与同是海归的施正荣创办无锡尚德在同一时间,比彭晓峰早4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海归回国效力成为一股潮流,大批海归在国内找到了发展的机会。但据中国科协日前的一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高科技人才出国深造者达70余万,学成归国者不到1/3,即使海归;也有不少人归而复去,或“人归脑不归”,仍在为海外公司的研发体系效力。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源》2007,(7S):48-48
近日.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与科博会组委会联合举办的海归就业招聘会上.约有2000多“海归”人员现场找工作。大多数单位给“海归”们开出的月薪仅为3000元。有位在英国攻读MBA的留学生在招聘会上转了1个小时.还是没有找到中意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在商务部向全社会公示的首批434家“中华老字号”中,无锡三风桥名列榜中;“老字号”,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生活在其中的大多数人几乎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习惯了它的光环:三凤桥作为无锡众多“老字号”的一员能成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是幸运的,  相似文献   

10.
当前,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已经成为推动跨国知识转移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海归创业。但对海归创业动机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实践的理论指导还有待加强。本文以海归人才回流的趋势和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为背景,基于海归双重网络和制度环境理论,分析了影响海归创业动机的因素,并对如何提升海归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活力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用日元创业     
这位日本“种子”培养的创业者与我们司空见惯的硅谷“海归”有太多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看了贵刊《海归员工真的“高不成低不就”吗?》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自工作以来,身边的海归越来越多,一位从马来西亚留学归国找工作的朋友打电话问我:“我是选择4,003元的日企,还是选择4,400元的韩企呢?”听到这话,我的心隐隐作痛。  相似文献   

13.
高端食物链     
唐凯林  赵亮 《英才》2003,(6):48-50
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为了聘用既具备专业背景,又精通外语的业务经理伤透了脑筋的时候,“海归”的出现使得这些头疼的公司眼前突然亮了起来,因此早年的“海归”族头上总是会笼罩着一层耀眼的光环。房子、车子、高薪成了“海归”们多年在外受“洋罪”最为现实的回报此外,中国超乎寻常的后发优势所带来的机会,也像吸铁石那样诱惑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们回国创业人。由于都受过高水准的西方教育,对科技和市场前沿有比较直接的体验和了解,所以“海归”创办或投身的企业部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如IT、电信,生物技术,医药或投资等他们都拥有较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国际化意识都比较强。其中以吴鹰为首的 UT 斯达康虽曾经历层层政策障碍,最终还是把“小灵通”推进到目前如日中天的阶段,也显示了“海归”企业家们在本土公关方面的功力正水涨船高。但毋庸讳言的是,无论是“海归”的企业家还是经理人,他们部必须面对“水土不服”和“文化震荡”的命题“海归派”们带着国外的理念、国外的工作方式回到中国创业时,会发现这些先进的管理理念跟中国的文化背景、管理理念等方面有很大的脱节,尤其是在中国目前还未完全确立规范的市场环境下,他们的那一套行事方式和中国的广大员工似乎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时代》2006,(2):61-61
新首富施正荣似乎对两个形容词非常“感冒”:一是说他“其貌不扬”,二是称他“一夜暴富”。在无锡尚德CFO张怡眼中,已经被媒体定性为中国新首富的施正荣,其实是低调而冷静的。他们接触了5个月,张怡就认定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一个“敏锐而有智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他的心胸很宽阔,能容很多事情“。我很少看到他为什么事着急。我为事情着急的时候,每次都是他跟我说take it easy(慢慢来)。”科学家出身的“海归”施正荣,“不靠冒险投机得到今天的一切的,所以他把一切都看得很自然。”从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出来的张怡坚信,…  相似文献   

15.
黄秋丽  李聪 《中国企业家》2011,(19):50-60,18
一个长期以来并非体制红人的“海归”,何以能被体制选中,代表中国行走全球舞台?  相似文献   

16.
他曾经是2000年中国众多海归创业的普通一员,他曾经是怀揣创业计划书在几个城市碰壁的人,他创立的企业曾经历经艰难.而如今.他创立的企业几年时间呈现爆发性增长,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企业,他创立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企业在美国主流证券交易所——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他创立的企业开创中国一个新的产业——光伏产业,他创立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是现代政企关系新典范.这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无锡“尚德模式“。本文通过对无锡尚德公司艰难创业过程、快速国际化成长的深入分析.探讨尚德公司国际化成长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创业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海归作为创业大军中的高层次人才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国内创业环境的大力改善,海归创业活动日渐兴盛,海归创业的贡献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系统整理国内外海归创业研究的主要成果,依循“海归创业研究现状—海归创业研究评述—海归创业未来研究方向”的进路展开分析,以期为海归创业研究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江苏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5+2”分段衔接培养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以江苏理工学院与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5+2”人才分段试点项目(国贸专业)为例,本文分析当前分段衔接培养存在的问题,为搞好“5+2”分段衔接培养项目,有必要建立多维度保障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批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孙健敏 《中国质量》2003,(6):16-17,15
市场人士分析,“海归派”以其国际化的学历背景,在国外涉足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成为国内人才市场的“新宠”。也正因为如此,“海归”受到各地政府的百般呵护。但是,有一个基本问题还没有人回答:在国内各个领域中,只有“海归”或是有国外工作经历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有多少。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的原因,是因为还没有人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有位海归朋友问我“中国公司为什么迷恋价格战?”这个问题一开始让我感到奇怪,因为我总觉得这是竞争的常态。但仔细思,价格战的确是企业的一个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