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在这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上,全球气候合作却举步维艰.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以来,围绕全球减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各国矛盾重重.到2011年德班气候大会为止,国际社会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而切实有效、为各方接受的制度安排,难以阻止气候继续恶化趋势.原因在于,缺少一个最基础的制度安排,特别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如果建立全球碳本位货币体系,将有助于打破国际减排合作的困局.  相似文献   

2.
陈皓 《消费导刊》2011,(7):37-37
当前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加剧而面临着重大挑战,并且气候的加速变暖正在严重影响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而越发被国际社会重视的低碳经济在未来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吴宏杰 《中国拍卖》2022,(10):54-57
<正>自从人类工业化革命以来尤其是近几十年,大量的温室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导致了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等严重问题。气象与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不仅给全球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对人类的生活及生存也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92年,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公约》的补充条款被通过,  相似文献   

4.
一、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生效,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回顾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人类走过了一段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气候变暖是对地球环境最主要、最现实的威胁,是与贫困问题、恐怖主义同等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相似文献   

5.
《商》2015,(4):210-211
适宜、稳定的气候是人类在地球上得以生息繁衍的必要条件。近200多年来,人类的某些活动导致了地球气候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非自然的变化,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引起全球高度关注的公共性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在国际上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在国内则需要强化区域的合作。本文从立法,组织建设、机制建设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区域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贸易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的新热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为了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气候安全,国际社会需要密切合作,及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背景下,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贸易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需要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早在1990年联合国便启动了《气候公约》的谈判进程,并于1992年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随后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等重要文件,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法律方面的框架和目标,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当今气候变化已经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气候外交成为国际舞台中的新主角。中美作为世界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气候外交的政策、立场有一定的分歧,同时也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也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在世界气候外交中,中美两国利用自身的影响和地位,求同存异,认识和理解分歧,开展合作,才能推动气候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正>来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代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2050年的低碳中国"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这是我们集思广益、共同谋划中国低碳发展路线图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没重大战略部署的切实行动。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当前,国际社会正致力于就2020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化行动和措施达成新的协议。今年9月23日,联合国将召开领导人气候峰会,从政治上推动国际谈判于2015年如期达成协议。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中国政府深刻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影响的广泛性,充分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任务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决心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合作应对,并为此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正>迈入2024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也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各国如何携手共进,将凝聚了全球共识的集体承诺落到实处?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取得哪些进展,当前又面临哪些挑战和压力?围绕这些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战略咨询院原副院长王毅日前接受了《财经界》记者专访。在采访中,王毅多次强调“一盘棋”。无论是国际合作,还是我国推动“双碳”目标的落实,都需要协同推进和系统转型。从国际合作看,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格局的深刻改变,全球气候治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国际合作与共同行动的情景不容乐观。但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气候变暖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面对地球能源、环境、气候面临的问题,低碳经济一经提出,马上受到全世界的响应。日前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碳排放的减少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如今不仅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还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当然也是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的长远发展。在今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指出,气候变化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发展与科技创新总是如影随形,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4.
张辰宇 《消费导刊》2022,(3):117-121
气候变化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会极大程度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不同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生产活动对气候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近些年极端恶劣天气的现象频繁发生,种种问题已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山东省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粗放式经济增长与气候环境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可谓吸引了世人的眼球。此次大会的艰难历程,我们至今仍记忆犹新。但这无疑凸显了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正从单纯的环境问题升级成为一个涉及国际政治、经济、贸易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命题。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保护气候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密切合作,及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背景下,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贸易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正在变暖,并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果,这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共同认识.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欧盟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领域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这是由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需要所共同决定的.本文是作者对全球环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方行为的研究之一,着重研究了欧盟在气候变化治理中所出台的政策,对气候变化治理的重视程度及其原因,在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做的贡献.并在此基础分析了欧盟重视环境治理的根本原因:通过低级政治之路参与国际竞争,与美国争夺国际政治领导权.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法律文件,《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于2012年到期。如何迅速形成一份规范第二承诺期的国际法律协议,以续签《京都议定书》,确保实现本世纪末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的全球目标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在此之前的最后一次气候谈判峰会,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承载着这一历史重任。可以说,德班的意义不仅关系到全球气候变暖是否陷入失序困境,而且深远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一个极易遭受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侵袭和意外事故影响的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日渐凸显,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甚至已经从一个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逐步的演变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乃至关乎到人类的生存。为此,应加强法律手段的运用,将气候变化与森林防治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森林灾害法律防治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森林灾害的加剧和气候变暖趋势的恶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问题,研究气候变化的国家(集团)间博弈,不仅有助于国家间进行更有效和积极地合作,还有利于中国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气候政策。以气候变化谈判中的国家(集团)的博弈为研究对象,采用囚徒困境博弈图式作为分析工具,以美国拒绝《京都议定书》为案例,展望囚徒困境模式下国际气候治理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