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经济》2004,(4):14-2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军果 《经济经纬》2004,(4):102-10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关键是要结合我国国情,认真做好“协调”这个大文章。因为,“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当前我国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总钥匙。”为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依据十六大精神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认真做好“五个统筹”工作,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去认识牛奶集装箱班列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央在提出统筹区域发展时,多次指出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国家要从…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民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的发展观。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落实正确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6.
《发展导刊》2006,(4):1-1
教育是源头,人才是关键。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使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今后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统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地区教育发展,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尤其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耀邦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都应当在农业和农村,全面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解决“三农”突出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刘述良  于荣荣 《新经济》2004,(12):92-94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得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时候,如何落实特别是在农村如何落实城乡统筹是一大学问。  相似文献   

9.
成伟智 《经济论坛》2006,(6):123-125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要求(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统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提高到与五大统筹并列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从消费和投资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看,只有从国民经济总体和战略高度进行全面统筹,才能解决投资与消费关系长期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它与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同样重要,而且更具有宏观性和现实性,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立足点。统筹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扩大消费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加以考虑,努力协调国内消费与出口、日常消费和居住消费、城镇消费与农村消费、高收入群体消费与低收入群体消费、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孟令光 《当代经济》2005,(10):42-43
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了“五个统筹”的首位。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然而,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的重大障碍。  相似文献   

12.
《经济月刊》2010,(3):118-119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工作是全国针对地区富裕程度而进行的比较全面系统分析,为各地区的“强国富民”工作提供坐标,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统筹区域发展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系统的、量化的导向。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并提出以“五个统筹”来推进改革发展,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廖海敏 《经济论坛》2004,(17):106-107
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它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等诸多方面。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则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环境政策的反思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确立,标志着我国的政治、经济、化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相适应,环境保护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中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环境政策如何发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性思考反省过去,审视现实、展望未来,对于环境政策体系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相似文献   

18.
刘璟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182-183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只有加快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统筹贵州城乡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展研究》2005,(3):1-1
协调和谐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协调,重在解决发展中的全面、统筹、可持续问题,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协调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