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历史上,欧美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显示了五个方面的规律,这些对中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们包括:维护独立统一的大陆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对于国家崛起和强大具有根本意义;根据国家现实利益调整战略联盟,同一个主要大国达成战略认同或默契但不与之持久结盟是大国世界治理的重要经验;切忌在战略上与两个大国同时作对,更不能四面出击;国家扩展的限度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反制力度,而反制力度又取决于反制国家的大小、多少及其地理接近程度;国家利益与实力外交是理解西方国家谈判的基本语言和常识。  相似文献   

2.
印度有建立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优势,冷战后,其外交和地缘政治安全战略影响到与它接壤并有领土争端的中国安全环境和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其中有对我们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中印关系影响亚洲甚至整个世界局势,妥善处理领土争端,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加深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客观看待对方国际地位,正确处理两国关系中的大国因素,对于中印安全关系来说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3.
杨云安 《魅力中国》2011,(12):16-16
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地缘特点,蒙古处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一直根据自身的地缘政治特点制定地缘安全政策,与世界各大国发展关系。蒙古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发展和走向十分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的喀什经济开发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什经济开发区是中央面对当前地缘政治形势做出的合理的地缘战略选择,是对西北地区地缘经济、政治的一种整合,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设立喀什经济开发区,有利于推动新疆经济发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有利于加强与中南亚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本文基于地缘政治理论,阐述了建立喀什经济开发区的地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状况发生很大变化,在多边经济合作开始向机制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安全状况依然复杂,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安全模式,台湾问题是中国地缘安全中的最大不稳定因素,领土争端是中国地缘安全的重大隐患,此外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虽然中国周边地区还不存在制度化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但以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为代表的多边全合作框架已经出现。中国以积极的多边主义外交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从地缘层面看,中国的多边主义外交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单边主义维护国家安全,多边主义外交是中国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主要方式,中国多边主义外交的内容在趋向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6.
胡珊 《产权导刊》2005,(9):62-62
当今世界,人们在认识和衡量各种风险方面已越来越在行了,但投资者经常还是会忽略一种或许是最重大的风险,那就是地缘政治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都是布热津斯基笔下的"地缘战略国",又都是亨廷顿笔下的"文明核心国",也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醇厚文化的传统现代国家,两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何其相似?两国都抓住机遇争取崛起,却都面临挑战与危机。  相似文献   

8.
庞晶  吴丹 《理论观察》2006,(3):36-37
中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非常重要,中俄关系在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后,已达到高水平,在2006年两国关系又有了重大发展。我们要加强和深化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将其作为我国国家安全战略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矛盾冲突频发,地缘政治格局的快速调整所引发的冲突给全球供应链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地缘政治斗争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贸易战,金融与货币战,交通、能源控制和技术垄断,“颜色革命”和长臂管辖以及局部战争等等。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要素供给、销售、金融等方面。妥善应对地缘政治冲突产生的风险,保障中国全球供应链安全,对于推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九一一事件后,国际战略格局经历了全球反恐统一战线、"志愿者联盟"与国际体系冲撞、回归地缘政治常态三个阶段。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动,当今地缘政治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国际关系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的作用更加突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水平和垂直扩散依然是重要威胁。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国际反恐斗争需解决三大问题:大国需要增强战略互信,强化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国际机构的主导作用,促进地区安全合作并加强地区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和平崛起与美国国际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国际战略的核心任务是维护它的国家利益,但其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及其维护手段却随着形势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认清美国调整国际战略因素的“不变”与“变”,对于我们十分重要。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和在国际大格局中的纵横捭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首先是美日等大国和重要地区集团,关于应对“中国崛起”的议论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不少国家都已经付诸对策行动之中了,有的把“中国崛起”视为机遇,有的则视为威胁,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应刻意回避“中国崛起”问题,关键是要以…  相似文献   

12.
非传统安全与中国的新安全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上升对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和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新的安全思想和安全理念。在全球化浪潮和非传统安全的推动下,新安全观应运而生。中国的新安全观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内容。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实践中,中国新安全观的内容应不断深化和丰富,而综合安全是当前的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共同安全是维护安全的最终目标,合作安全是维护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系的根本形势蕴含了一项根本的战略"秘密":中国崛起压倒性地依靠和平的经济力、外贸力、外交力等等广义的"软权势",就此而言美国压倒性地侧重于军力部署、军力增进、军事同盟构建和强化的对华防范战略很不合时宜,或者简直是"牛头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前所未有的历史进程,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平崛起是对传统大国兴起模式的扬弃和超越,需要在理论上提供科学的支持;在实践中,中国的和平崛起将对国际关系的现行体制和结构造成深刻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面临诸多结构性的障碍和矛盾。为此,不断对国际战略理论进行反思和创新既是和平崛起命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必须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平崛起与俄罗斯民族复兴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综述俄罗斯对中国崛起的不同反响,分析俄境内“中国威胁论”产生的背景和根源,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和平崛起对消除“中国威胁论”的相互关系。作者把中俄崛起中两国战略协作关系作为论述的一个主题,从地缘利益、国际安全、大国取向三个方面阐述中俄互动关系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倡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应与时俱进,按照互信——合作——发展——竞争这样一种互为协作模式,推动两国关系朝着积极互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美国通过金融控制主宰着世界经济。美国凭借美元“中心货币”地位而攫取的国际铸币税成为弥补其经常项目逆差的稳定来源,这是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根源;作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我国面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和外汇储备稳定性下降这两大金融安全问题;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下降将直接导致美国国际铸币税的减少,致使经常项目逆差逐步丧失稳定的弥补途径,使其容易陷入金融危机,导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我国应通过美元储备的替代来减少国际铸币税剥削,同时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分享国际铸币税收益。  相似文献   

17.
今年我国夏粮丰收,粮食增产目标有望实现,库存仍可弥补供需缺口,中国粮食安全和国民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只要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进一步利用非耕地,推广科技成果,我国的粮食生产潜力便可挖掘。未来二三十年,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在10%以内,不会产生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国际贸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政府向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自古及今皆是如此.然而,不同时期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是显著不同的.过去的相当长时期,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存在以下问题:(1)实行了计划体制,生产效率低下;(2)投入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非常有限,短缺成为常态;(3)国家尚未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市场的空间和能力亦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9.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于石油经济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经济学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石油市场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油价波动和世界能源格局演变历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认为油价波动既是国际市场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大国"关于石油利益分配的政治安排。世界能源格局的演进反映了两大国家集团之间"权力"的消长。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探讨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次关于“和平崛起”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包括“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2003年3月27-28日,与中国世界史学会、上海世界史学会合作)、“建设经济强国与中国和平崛起”(4月6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与和平崛起战略”(4月12日,与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合作)。在这些研讨会上,我国著名的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专家就“中国和平崛起”道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经分类整理现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